近日,記者隨“治水興水看新疆”采訪團走進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克蘇地區,探訪水資源保護與利用的生動實踐。從水產養殖到生態旅游,從特色農業到重大水利工程,一條主線貫穿其中——以水為脈,推動產業興旺,助力地區發展。
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水是自然的饋贈,是發展的源泉。治水與興水的腳步相輔相成,依水而興的產業日益多元,生態之美與產業之富相得益彰,推動新疆在綠色發展道路上不斷前行。
稻香蝦肥繪就豐景
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坎鄉庫勒特克其村的特色水產養殖基地內,一片片養殖池塘星羅棋布,幾位村民站在漂于水面的泡沫板上,正在收網撈蝦。另一側池塘,無人機在低空“呼嘯而過”,機身下方飼料被均勻播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蕩開漣漪。
庫勒特克其村特色水產養殖基地內,村民正在收網撈蝦。劉沛愷攝
庫勒特克其村特色水產養殖基地內,無人機正在播撒飼料。劉沛愷攝
庫勒特克其村目前共有36個特色水產養殖池塘,養殖面積360畝,螃蟹、南美白對蝦、羅氏沼蝦、小龍蝦、淡水澳龍等水產品均在此養殖。“今年這里投放了南美白對蝦苗1000萬尾,羅氏沼蝦苗200萬尾,螃蟹苗20噸左右。”伊犁悅然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管小平介紹,“南美白對蝦已經上市了,畝產差不多400公斤,預計今年年收入能超過300萬元。”
村民葉爾波力·扎克爾早上剛將240多斤的南美白對蝦送到伊寧縣售賣,他切實感受到了蝦蟹養殖給生活帶來的改變。“我們以前見都沒見過這些蝦和蟹,要么就只是種地,要么出去打工,現在學了養殖技術,在家門口就業了,收入也不錯。”葉爾波力·扎克爾笑道。
庫勒特克其村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阿依努爾·艾麥提江見證了村里因水產養殖而發生的變化。“我們村目前有19位村民在養殖基地務工,村委會和駐村工作隊也積極為村民牽線搭橋,組織專業培訓,幫助他們學習養殖技術、提升自身本領。”她介紹,現在農戶既能獲得土地流轉收入,又能在養殖基地務工,真正把水資源優勢轉化成了可持續的產業收入。
如果說庫勒特克其村在田里養蝦蟹讓村民們端上“產業碗”吃上“技術飯”,那么,納達齊牛錄鄉則用同樣被伊犁河水滋潤的稻田繪出了另一番畫卷。
在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納達齊牛錄鄉“稻光謠”稻田畫景區的觀景棧道上俯瞰,黑、紫、紅、白等彩稻組成了一幅巨大的畫作——擬人化的蝦和蟹在稻浪之間攜手共舞,下方有“天山腳下 稻聲愛你”的字樣,線條流暢、色彩鮮明、栩栩如生。
“稻光謠”景區稻田畫“天山腳下 稻聲愛你”。劉沛愷攝
“稻光謠”景區稻田畫“哪吒鬧海”。劉沛愷攝
“我們2015年開始做稻田畫,彩稻是從廣東、東北等地引進的品種,由專業團隊設計圖案,再由農戶精細栽種。”“稻光謠”稻田畫景區負責人高楓說,為保證不同顏色的彩稻健康生長,稻田畫所用的水稻需要被精準灌溉。
稻田畫讓一塊普通的農田成了熱門景區。盛夏時節,游客慕名而來,觀景臺上人頭攢動,農田里游人穿梭拍照。高楓介紹:“去年景區接待游客超過10萬人次,還帶動周邊餐飲、民宿、土特產銷售等多環節增收。”
水是蝦蟹的生命線,也是稻田畫的色彩源。良好的水利條件讓這些產業敢于創新、持續壯大,伊犁河的水流描繪出一幅幅“以水興業”的發展圖景。
清波碧岸迎四方客
盛夏時節,賽里木湖風光正好。湖水清澈如鏡,湛藍的天幕倒映其中,偶有云影掠過,宛若潑墨畫卷。游客們或是在湖邊拍照打卡,或是席地而坐,沉醉于這片美麗而靜謐的天地。
“我們是第一次來賽里木湖,被驚艷到了,湖水真的是像寶石一樣的顏色!”來自西安的游客王卉感嘆道。她和家人沿湖游覽,時而駐足拍照,時而掬水嬉戲。
游客在賽里木湖湖邊拍照。劉沛愷攝
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素有“高山明珠”之稱的賽里木湖已成為新疆最受歡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然而,這一切來之不易。賽里木湖地處北天山山脈西段,海拔2073米,是新疆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山冷水湖,因地處封閉湖盆,自我修復能力弱,曾長期受水土流失、生態退化之困。
2013年起,當地啟動“拋石固岸”工程,累計完成生態護岸35公里,一塊塊花崗巖石筑起生態防線。“潮汐作用對湖岸沖刷非常嚴重,‘拋石固岸’工程緩解了湖水侵蝕帶來的岸線破壞。”賽里木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工程師阿布都瓦力·阿布力孜介紹。
目前,湖區已累計投入生態保護資金7.23億元,實施45項環境整治工程,生態治理逐步系統化、常態化。監測顯示,近10年來,賽里木湖年均凈入湖水量0.16億立方米,水量穩中有升;水質從過去的Ⅲ類標準提升至Ⅱ類標準。“現在部分水域透明度能夠達到16米,水中的石頭和小動物都能看得清清楚楚。”阿布都瓦力·阿布力孜說:“我們在不斷推進水質動態監測和高標準治理,希望有朝一日,賽里木湖水質能達到Ⅰ類標準。”
賽里木湖湖水清澈。劉沛愷攝
生態環境的改善也帶來了生物多樣性的回歸,如今的賽里木湖有浮游植物65種、浮游動物19種、底棲動物7種。湖中魚兒游弋,湖面水鳥翔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的畫面組成一道動人的風景線。隨著生態旅游升溫,像賽里木湖這樣的“綠水青山”正在轉化為帶動就業、促產增收的“金山銀山”。
大壩巍立蓄水興疆
巍巍天山腳下,庫瑪拉克河奔流不息。在阿克蘇地區溫宿縣與烏什縣交界處,一座“巨龍”——大石峽水利樞紐橫臥河谷。作為國務院172項重大水利項目之一和水利部首批PPP試點工程,該樞紐工程的意義不只在于“治水”,它還將為南疆產業發展提供重要支持。
“工程最大壩高247米,創造了混凝土面板砂礫石壩的世界最高紀錄,并且大壩提前8個月完成了封頂,9月底就會下閘蓄水,比預計提前了1個月。”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大石峽項目公司副總工程師王峰斌介紹。
大石峽水利樞紐工程大壩主體。劉沛愷攝
大石峽水利樞紐工程總庫容達11.7億立方米,2026年全面完工后,將向塔里木河生態輸水34.2億立方米,不僅能有效緩解灌區農田春秋灌缺水問題,減輕洪澇災害,還能改善流域生態環境。
大石峽水利樞紐猶如一座穩固的“水塔”,將為農業提供可靠灌溉水源的同時,也為區域清潔能源供應注入新動力。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大石峽項目公司總工程師張存榮告訴記者:“項目電站裝機容量75萬千瓦,預計年發電量18.93億千瓦時,能夠提供有力的電力保障。”在張存榮看來,該工程的建設能讓水的綜合效益最大化,形成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共贏格局。
該工程地處地震多發區,冬季氣溫能降至零下十幾攝氏度,特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使這項工程的建設難度可想而知。談及工程建設過程中的難點,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大石峽項目公司機電物資部副部長廖曉華說:“這里晝夜溫差大,給混凝土養護和澆筑帶來較大挑戰,我們持續開展技術攻關,采用創新工藝,確保大壩的安全與耐久性。”
大石峽水利樞紐工程大壩右岸,工人正在1707米的海拔高度上維修灌漿設備。劉沛愷攝
從藍圖到現實,從治水到興業,從“蓄住水”到“用活水”,大石峽水利樞紐工程正加速兌現著它的承諾。待到工程全面竣工,奔騰的庫瑪拉克河將被科學調度,涓涓碧水將潤澤這片土地,讓“以水興業”的愿景在天山南麓落地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