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自西班牙、塞爾維亞、伊朗等國的12位漢學家走進湖南省益陽市清溪村,探訪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周立波的故鄉及其文學遺產,探討中國鄉村文學如何走向世界并引發全球共鳴。
這場為期多天的活動以“在世界文學地圖上發現清溪”為主題,漢學家與湖南作家共同參與,交流暢談文學的在地性與世界性。
清溪村是作家周立波的故鄉,也是其代表作《山鄉巨變》的創作背景地,如今已成為新的文化地標,每年吸引超百萬游客前來旅游打卡。
近年來,當地將周立波故居修繕一新,還建設了中國當代作家簽名版圖書珍藏館,以及由當地居民管理的22家作家清溪書屋。這些書屋通過展示經典文學作品,向命名書屋的作家、出版社及相關機構表示敬意,深受大家的喜愛。
漢學家們認為這是一次“將文學復活”的真實體驗。“我感覺自己仿佛走進了多年前讀過的那些中國小說的篇章里,”塞爾維亞漢學家約萬諾維奇·安娜說,她15歲就開始閱讀中國文學作品,為其中對鄉村生活的描繪所深深陶醉。“清溪村的環境與我讀書時想象中的景象如出一轍。”
活動期間,全球漢學家文學譯作書架正式啟用,這些漢學家現場捐贈了簽名版中國文學譯本。匈牙利漢學家宗博莉·克拉拉捐贈了一本1951年的周立波《暴風驟雨》(匈牙利語版),該書于匈牙利布達佩斯出版。
博莉·克拉拉曾獲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青年成就獎,在與中國文學打交道的20多年里,她研究和翻譯了眾多中國文學作品,其中包括莫言的《蛙》和余華的《活著》。
據克拉拉介紹,中匈文學翻譯的浪潮始于20世紀50年代,當時第一批匈牙利留學生來到中國,開始了解并譯介中國文學,促進了中匈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她的老師就是其中一員。
在中國最古老、最負盛名的高等學府之一——岳麓書院舉行的“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座談會上,漢學家們和湖南作家、教授交流了他們對本土文學如何跨越國界的見解。
湖南省作協名譽主席唐浩明表示,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質源于古代思想家和詩人,也受到現代改革家的影響。“湖湘文化既承載了中國儒家文化的精髓,也在交流互鑒中融合了全球智慧。”
西班牙漢學家高伯譯是中國文學資深翻譯家,譯介中國文學作品已有三十年經驗,他強調了中國與西班牙之間的長期文化聯系。“早在1650年,儒家經典就被譯成西班牙語并為西班牙國王所珍藏。”
“我從小就癡迷于中國文化,”高伯譯說,“通過翻譯,我感覺自己與其他文化聯系在一起。”他補充說,中國文學正通過日益增長的翻譯在國際上蓬勃發展。
對于這些漢學家和作家來說,這次探訪經歷也讓他們體會到,在地性的故事往往也承載著世界性。
“真正的好文學是一種共情的藝術,”寧夏大學民族學博士畢業的埃及漢學家白鑫說,“一個故事越是能扎根本土,就越是有可能引起全球共鳴。”
突尼斯漢學家哈立德表示,在阿拉伯語國家,本土與全球之間的聯系日益顯現。“由田野和鄉土歷史包圍著的村莊揭示了鄉村文學的本質,看似本土的故事往往蘊含著普遍的真理。”
湖南省作家協會原主席王躍文指出,有關中國鄉村變遷的生動故事承載了人類的共同情感,具有廣泛的感染力。“從貧困到繁榮,從落后到進步——這是全人類共同的道路。”王躍文說。
中國作家協會外聯部主任張洪斌強調,“在地性”是具體的生活經驗,是寫作者的坐標;“世界性”則是被看見、被理解、被對話的可能。“世界性”是對“在地”的一次次重新發現和深情回望。翻譯不是把一部作品“改裝出口”,而是一次深刻的理解和再創造,中國作家與漢學家之間更是文學意義上的共同締造者。
(中國日報 何純 郭研奇 編譯 朱友芳 張鈺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