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所羅門群島——中國,一場橫跨太平洋的生命救援,在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落下溫暖帷幕。
來自所羅門群島的15歲男孩Basi Sammuel(以下簡稱Basi),在這里成功接受了肺靜脈異位引流矯治術、肺動脈瓣成形術及房間隔缺損修補術,重獲“心”生。這段跨越6000公里的“修心”之旅,不僅彰顯了中國醫療技術的硬核實力,更成為中所兩國人民友誼的生動注腳。
五個月前,胸悶、氣促的癥狀開始纏上Basi。當地醫院初步診斷為先天性心臟病,卻因醫療條件有限,無法精準排查心臟病變全貌。幸運的是,家人得知所羅門群島轉診醫院有中國(貴州)援所醫療隊駐守,便帶著Basi輾轉求醫。經過援所醫療隊員的細致檢查,Basi被確診為房間隔缺損,急需手術治療——但這樣的高難度心臟手術,當地醫療機構難以開展。
“孩子一動就喘,連走路都費勁?!盉asi的父親回憶起當時的焦灼,仍難掩心疼。為了給孩子爭取生機,在中所兩國多方協調下,Basi和家人踏上了飛往中國的求醫路。語言不通、環境陌生,一路上,愛心人士的接力幫助讓他們倍感溫暖。
抵達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后,醫生團隊通過詳細問診、全面查體及精準影像檢查,最終明確了更復雜的病情:先天性心臟病合并肺動脈瓣狹窄、關閉不全,比最初診斷更為棘手。
病情就是命令。在該院領導的統籌協調下,心臟大血管外科聯合心血管內科、重癥醫學科、麻醉科、超聲中心、影像科等多科室組建 MDT 團隊,反復推演病情、打磨方案,最終敲定:在體外循環支持下實施心臟直視手術,這意味著要在心臟停搏狀態下完成精細的血管重建、瓣膜修復與缺損縫合,對技術精度要求極高。
6月的手術室里,這場跨國“修心”戰正式打響。
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團隊攜手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專家,憑借豐富的先心病矯治經驗默契配合。三個小時里,他們在體外循環支持下精準操作,一步步完成血管塑形、瓣膜修復與缺損閉合,每一個動作都關乎生命續航。
“先天性心臟病的復雜性在于‘變數多’,Basi 的血管走形、瓣膜功能都比常規病例更特殊,手術容錯率極低?!?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相關負責人解釋道,為確保精準安全,團隊全程采用術中超聲實時監測,反復確認手術區域細節,“就像在心臟上‘繡花’,必須毫厘不差?!?/p>
術后的恢復同樣是一場硬仗。在心臟大血管外科與綜合ICU團隊的精細化照護下,Basi恢復遠超預期:術后第一天就能下床活動,復查顯示心臟血流動力學異常已完全矯正。
如今的他,胸悶氣促的癥狀徹底消失,臉上重新有了少年人的鮮活笑容。
出院那天,Basi的父親緊緊握著醫生的手,眼眶泛紅:“是中國政府、援所醫療隊和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給了孩子第二次生命,這份恩情我們永遠記在心里!”他鄭重送上一面錦旗——“大愛無疆、醫術精湛”八個字,不僅是一個家庭的真摯謝意,更映照著中國踐行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的生動實踐——跨越山海的醫療接力,讓生命之花在友誼的土壤上絢爛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