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福州8月6日電(記者 紀海生)走進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的閩安古鎮,穿行于靜謐的石板巷道,不難發現一些民居的大門緊閉。據當地村民介紹,這些看似閑置的房屋實際并非被遺棄,而是在等待僑民們的定期歸來。
作為福建著名的僑鄉,閩安見證著一代代年輕人走出故土、遠赴海外尋求發展的奮斗歷程。這些緊閉的門扉,正是閩安與世界緊密相連的注腳。
福建是中國著名的僑鄉省份。長達3752公里的海岸線孕育了無數愛拼敢贏的福建兒女。他們遠渡重洋,在世界各地留下拼搏的足跡。據福建省僑聯網數據,截至2024年,全球福建籍華僑華人數量接近2000萬人,分布在世界190多個國家和地區。閩安正是具有代表性的僑鄉之一。
三代福州人在紐約
許多華僑每隔幾年就會返鄉探親,回到閩安的祖屋。
“這是我們第一次帶孩子回來。”在閩安村的江畔,林先生正帶著8歲的兒子Bryant和女兒Chanda參觀迥龍橋。這位來自紐約的藥劑師的記憶里,還珍藏著兒時在福州的片段。
林家的移民故事,是閩安僑鄉的典型寫照。
上世紀八十年代,年幼的林先生隨父母赴美?!爱斈晔枪脣尀槲覀內疑暾堃泼竦?,父母在紐約從餐館、工廠做起,吃了很多苦。”林先生介紹道?!跋耖}安這樣的村子,不少人祖輩漂洋過海,父輩做著最辛苦的工作。到了我們第二代,才有機會像現在的年輕人一樣讀大學,慢慢過上好日子?!?/p>
“早期華人多去舊金山,現在很多人先到紐約,再走向美國各地?!绷窒壬f。在紐約,福建鄉親組成的社群讓異鄉多了份暖意。從同鄉會到商會,這些組織不僅是同胞間情感聯結的平臺,還會提供法律咨詢、物資援助等。
作為第二代移民,林先生與妻子正是在紐約通過福建華人圈相識相知,并組建家庭?!靶『⒊錾诩~約,在那邊長大,中文只會一點?!绷窒壬χf。
當被問及對中美文化的感受時,Bryant坦言“差別很大”。盡管他的中文還很生疏,但這趟返鄉之旅已經給他留下了印記——他表示,今后打算努力學習普通話,并希望未來還能再回到閩安。
此次回鄉,林先生一家計劃先在妻子的故鄉閩安停留,再去他位于福州的老家前洋村。
拌面里的鄉情
在古鎮的老街上,有一家經營了三十余年的小吃店。店主林女士守著這方寸之地,幾張簡樸的木桌,專營拌面、扁肉、炒飯等幾樣地道的本地風味。
沙茶醬、醬油、小蔥花,一小碗4元錢的拌面是閩安人記憶中的老味道。許多華僑回鄉探親,都會光顧林女士店里。“經常有人在海外闖蕩很多年回來,來我店里吃面和扁肉?!绷峙空f。
鄒先生是店里的一位常客。他說:“我的兄弟都在海外生活,我一直沒有出國”。像許多定居海外的閩安僑胞一樣,每隔幾年,鄒先生的兄弟們會回來探親,他們的祖屋至今還留存在這里。“那些父母還健在的閩安人回來的次數多些,有的一年回來一次。一般來說每隔三四年都會回來?!?/p>
閩安古鎮至今仍保留著傳統村落的熟人社會特質,林女士的小店主要顧客都是街坊鄰里。熟客們進店時,一邊點單一邊與林女士閑話家常,同時熟門熟路地自取碗筷,自在隨意,宛如在親友家中用餐。
這份“熟人感”在海外也得以延續。在紐約的福州人聚居區里,也有很多由福建人開設的面館、米粉店、燒臘店,不少店主都能講福州話,也許味道不完全一樣,但味蕾的歸屬感相通。對許多旅居海外的福州人來說,味覺成為他們與家鄉的連接,也是延續文化記憶的載體。
從故土出發,八閩連世界
福建人移居海外的歷史可追溯至千年以前。宋元時期,泉州作為東方外貿大港,催生了大批閩商遠赴海外經商,其中部分商人在東南亞定居,成為福建最早的華僑群體。明清時期,福建沿海地區興起了“下南洋”的移民浪潮。進入近現代,福建人又經歷了以契約勞工輸出和商業移民為主的大規模海外遷徙。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后,新一代福建僑民開始向歐美發達國家拓展,形成了更加多元化的海外分布格局。
福建僑胞憑借勤勞智慧與商業才能,逐步融入當地主流社會,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同安人洪思返、洪思良等人到蘇門答臘的巴眼亞比,從事漁業生產,后來使當地發展成為南洋著名的漁業中心;閩籍華僑林文慶和陳齊賢在馬來半島開辟了第一個橡膠種植園,面積達3000英畝,從而帶動許多華商在新加坡、柔佛、馬六甲等地投資經營橡膠園,形成了長達幾十年的“橡膠經濟”熱潮……
福建僑胞不僅為所在國的發展做出貢獻,也持續反哺家鄉。抗日戰爭時期,福建僑胞積極投身救亡圖存,著名愛國僑領陳嘉庚1928年在新加坡發起成立山東慘禍籌賑會。從全民族抗戰爆發到1940年底,閩籍華僑捐款將近1億元。改革開放以來,海外僑胞、港澳同胞已累計為福建省公益事業捐贈數百億元,涉及產業投資、教育助學、醫療建設、鄉村振興等多個領域。在閩安古鎮,近年來的多項文化遺產修繕、保護項目和建筑建造工程,也有僑資參與。
從八閩大地到五洲四海,靜謐的閩安古鎮始終是海外閩安僑胞共同的精神家園。那些斑駁的老屋或許已少有人常住,但血脈相連的故土情結依然深植在每一位游子心中。如今,跨越重洋的閩籍華僑正通過美食、文化等新的紐帶,與這片土地保持著跨越時空的情感連接。
(田豐瑋和胡魏對本文有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