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7月29日美國紐約電(記者 李鳴妹)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7月29日發布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更新》,在全球貿易局勢有所緩和、金融環境改善的背景下,上調了2025年和2026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其中,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預計將分別增長4.1%和4%,較今年4月預測值分別上調0.4和0.1個百分點;發達經濟體的增長預期則小幅上調0.1個百分點,至1.5%和1.6%。
在各國當中,中國的經濟增長預期調升幅度最大。今年的經濟增速預期從4%上調至4.8%,提高0.8個百分點。IMF指出,調整背后的主要原因包括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活動強勁,特別是對歐美和亞洲市場出口表現突出;此外,今年5月美中雙方在貿易談判上取得的進展,雙方同意削減部分加征的關稅,提振了市場信心。
報告強調,全球經濟的韌性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以下積極因素:一是企業因擔憂未來關稅上調而在年初集中向美國出口,形成“搶出口”現象,短期內支撐了歐洲和亞洲的經濟活動;二是全球通脹持續回落,金融條件和貨幣政策同步寬松;三是美元自年初以來貶值約8%,對全球貿易產生影響。
IMF也指出,貿易環境仍然高度不確定。盡管美國平均有效關稅已從4月的24%降至目前的17%,仍處于歷史高位,且僅有少數國家簽署了較為完整的貿易協議。如果當前暫停加征的關稅在8月1日到期后恢復,或現有協議失效,全球產出在2026年可能被拉低0.3%。同時,企業面臨的風險在于若囤積的商品無法及時售出,恐將帶來庫存壓力。
盡管4月以來全球增長預期被上調至3%,但相較疫情前的平均水平仍顯疲弱。IMF預計,全球貿易在GDP中的占比將從2024年的57%下降至2030年的53%。報告同時警示,若貿易不確定性持續,投資和經濟活動將進一步承壓。
報告還指出,盡管全球通脹率整體呈下降趨勢,但美國近期數據顯示價格壓力有所回升。以美元計,美國進口價格今年以來未見下調,部分甚至上漲,顯示出關稅成本正在由本國零售商與消費者承擔。
IMF呼吁各國穩定貿易政策、保障央行獨立性、恢復財政空間并推進結構性改革,以增強全球經濟韌性與長期增長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