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7月28日電(李兵峰 記者 趙磊)盛夏南國深山,多彩霞光之中,一隊官兵行進在崎嶇山路上,留下一串斜斜的身影。走在最前面的,是火箭軍某旅工程安裝技師崔道虎,步履鏗鏘、精神昂揚。他的前方,是一座在建的導彈陣地;他的身后,是安寧祥和的城市村莊。
為導彈"筑巢",他轉戰大江南北,把足跡留在一個個無名坐標:它們在"一天有四季、風吹石頭跑"的高原戈壁,它們在地處偏僻的崇山峻嶺之間……
"向陣地,敬禮!"蒼翠青山、巍峨疊嶂,一群官兵莊嚴列隊,一聲令下,站在隊伍中的崔道虎,和戰友們齊刷刷舉起右手,致以崇高軍禮。這里,是他們艱辛鏖戰、親手建造的一座導彈陣地,如今正式交付使用。
這是崔道虎參加一項國防工程竣工時的場景。向陣地告別,經歷很多次,但依舊心潮澎湃。對于崔道虎而言,每次陣地竣工,就意味著奔赴下一個目標。他說:"雖然不能親手發射導彈,甚至看不見導彈,但是為導彈筑巢,建設過硬陣地,同樣使命光榮。"
"筑巢"之路,苦、累、傷、殘、險,是時常要面臨的考驗。30年前的那個冬天,當他跨入導彈工程部隊行列,從此與大山為伍、與巖石為伴,在他的手上身上,留下了大大小小的傷疤,他說:"這是屬于我們工程兵的'軍功章'。"
一邊是陡坡,一邊是懸崖,只有一條羊腸小道可通行;山坡上危石林立、搖搖欲墜……那年夏天,執行某施工先遣任務,恰逢連綿雨季,看到這樣的特殊地形,大家不由吸口涼氣。"我先上!"崔道虎主動請纓帶領幾名黨員,冒著碎石掉落、山體滑坡危險,展開地形勘察、巖質分析和數據記錄等工作,一路小心翼翼,所幸有驚無險完成任務。
還有一年冬天,某工程施工會戰進入最后9天,一個作業組長突發急性闌尾炎住院。"讓我來!"崔道虎又是主動請纓,一肩挑兩擔,帶著作業組攻堅沖鋒。超負荷的工作,讓他的老毛病腰椎間盤突出又犯了,有時實在受不了,就讓衛生員在施工現場給打個點滴、打個封閉,不肯離開一線。最后任務超前完成,經過質量檢驗優良率達到100%。
崗位踐初心,無聲孕驚雷。作為導彈工程兵,他牢記為大國長劍"筑巢"的特殊使命,從"陣地猛虎"到"礪劍尖兵",從"全能軍士"到"新型創客",把青春和熱血融入巖層深處,用創新和匠心鍛造打贏陣地,有力托舉大國長劍騰飛。
又近八一,崔道虎心中涌上特別的情愫。1998年8月1日,在這個特殊日子,他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前不久,在一場黨日活動中,27年黨齡的他傾訴心聲:"錨定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作為一名基層黨員,有幸身在其中、干在其中,我更應珍惜機遇和平臺,跑好屬于自己的這一棒。"
2025年3月7日下午,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全體會議上,6名代表先后發言。崔道虎作為唯一軍士代表,就推進國防陣地工程建設提出意見建議。
從山溝溝走進人民大會堂,走上共商國是的大舞臺,他感到肩上擔子沉甸甸的。回憶當時情景,他說:"希望加大科技創新力度,鼓勵基層革新創新,這是我表達的一個意思。"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黨的十八大以來,"創新"這個高頻詞,讓從小就愛搞點小革新的崔道虎,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的緊迫感、危機感越來越強——現代科技和理念帶來革命性、顛覆性變化,隨著新裝備、新技術引進,國防施工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效能型轉變、向信息集成型跨越,必須加速從傳統工兵向科技工兵轉變。
為建筑鋼材除銹,以前既費時費力、還很危險。有一次施工,戰士崔玉星長時間手持磨光機工作,手中一滑,鋼刷一下絞到褲腿受了傷。
看到這個場景,崔道虎暗下決心改變這種狀況。購買專業書籍補習知識、任務間隙收集資料,找來零件動手實驗……等崔玉星傷愈回連隊,他的研發之路已邁出一大半。
經過一番努力,"第一代"除銹機終于"問世",經試用得到官兵肯定。但是,他并不滿足,而是抓緊升級改造。如今,已經變身的"多功能自動除銹機",可實現無死角除銹,大幅提升工作效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照這個進度下去,肯定會影響整個工期。"有一次某工程進入施工高峰,鋼板打孔數量成幾何倍增,采取傳統方式,速度慢、耗時長,急得營連領導上了火。崔道虎帶領幾名骨干經過反復摸索,最后成功研制"鋼板自動沖孔機",將工作時間較以前縮短近90%。
組合式吊籃提升機、雙層作業平臺車、等效載荷配重裝置……向著科技高峰攀登,他接連研發出"九大工裝",先后革新發明31項科研成果,改進創新5項工藝工法,被官兵譽為"猛虎創客",還培養了100余名技術骨干,活躍在國防施工一線。
"初心不改,重復的歲月里對得起每一寸光陰",這是崔道虎的微信簽名,也是他擦亮尖兵本色,始終以工匠精神建設和平盾牌的真實寫照。
入伍30年,崔道虎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精通"風、水、電、機、焊"等專業,還將復雜的機電結構、專業的焊接工藝等,梳理總結出《技術手冊》等資料,成為官兵破解施工難題的"寶典"。在全營官兵眼里,他既是工程安裝領域"行走的小百科",也是堅守施工一線的第一道把關人。
"別說5厘米,幾毫米誤差都不行,這是用來打仗的,差之毫厘謬之千里,我們不能給未來打仗留下隱患。"列兵張偉在一次放線施工中,出現了偏差,他發現后,嚴厲進行批評。后來,張偉以此為戒嚴格要求自我,快速成長起來,成為全連最年輕的專業組長。
還有一次,一處陣地墻根的防水材料被損壞,負責檢查的戰士發現后,認為沒多大問題就沒做處理。崔道虎知道后嚴肅提出:"陣地建設不能有絲毫含糊,今天的瑕疵不足,可能就是未來的'敗筆',我們不能當歷史罪人!"直到整改完畢后,他才離開作業面。
"把每項工作做專、做精、做細、做實,就是我的責任。"這句樸實無華的話語,詮釋了他三十年如一日的堅守。
在施工過程中,他不只跟問題"較真",還總跟自己"較勁 "。負責某軌道建設安裝,雖說已經符合建設標準,但為了讓其更加平滑、盡善盡美,崔道虎從每個焊點入手,認真研究焊接電流、溫度、順序等環節,一遍遍試、一輪輪改。
然而,較勁之路并不"平坦",可他毫不氣餒死磕到底,直至堅持7年、干了8個工地,才實現突破。最后,將軌道平滑度較之前提高了70%。
隨著他的名氣越來越大,一些地方公司慕名而來,有的許諾高額"專利轉讓費",有的拋出橄欖枝開出高額年薪。每次遇到這些,他拒絕的態度鮮明:"這些項目從一線而來、為打仗而研,成果屬于部隊,我們導彈工程兵的'詩和遠方',就是肩扛使命為導彈'筑巢'。"
"兵撒千里,南征北戰,工程豐碑寫我忠誠奉獻;使命千鈞,壯志撼山,巖層深處看我攻堅克難……"又一個清晨,崔道虎帶領一隊官兵,唱響《英雄的導彈工程兵》,意氣風發奔向下一個"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