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濟南近年來的發展脈絡,鄉村振興的腳步一直沒有放緩。如今,“泉韻鄉居”正成為濟南的一張金色名片。廣袤田野,阡陌交通,微風澹澹,瓜果飄香,一幅“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動人畫卷正徐徐鋪展,令人心曠神怡。
7月22日,濟南市“一月一主題”集中采訪暨泉韻鄉居和美鄉村建設主題采訪走進章丘區與萊蕪區,實探章丘區“明山繡水”片區、萊蕪區“齊魯情 映山紅”片區,聚焦一二三產業融合、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等方面亮點成就,講好濟南泉韻鄉居和美鄉村片區建設成效和經驗做法。
明山繡水間,產業興、農民富、生活美
據了解,“明山繡水”片區位于章丘區明水城區北鄰,覆蓋明水街道、繡惠街道10個行政村、面積21平方公里,人口2萬余人,2024年村集體經濟總收入2482.5萬元。
在這里,產業融合深深驅動著片區資源深度拓展。比如,桃花山新村重點發展錦鯉養殖、藕蝦套養和農產品直供等產業,成為盒馬鮮生重要供應商,穩定供應章丘農產品30余種,月銷售額超百萬元。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2020年以前,桃花山新村主要以蔬菜和水果種植為主。2020年開始,村里依托果蔬種植和藕池基地等基礎資源逐漸打造了錦鯉養殖、藕蝦套養、林下經濟和農產品直供四大產業板塊。
如今,桃花山新村的錦鯉養殖產業依托現有藕池資源,引進了弘業、金嘉、瑋琳三家錦鯉養殖企業,三家企業占地面積370余畝,年銷售額3500萬元。依托藕蝦套養項目,先后舉辦了4屆“藕魚龍蝦季”活動,累計吸引游客10萬人次,實現營收150萬元,帶動村集體年增收15萬元。
農旅融合方面,位于明水街道中部的西營村,依托“一山兩河三園”生態基底,深挖農業多元價值,吸引社會投資1500萬元建設“稻荷飄香景觀區”,聯合杭州千拓文旅公司專業運營,打造稻田觀光、特色美食、農耕體驗、研學教育等“農業+”模式,變農田為景區,形成“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文旅業態。
值得一提的是,該村作為明水香稻原產地,有2000多年種植史。2022年,明水“大紅芒”香稻入選農業農村部十大優異農作物種質資源。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與省農科院聯合成立香稻研發中心,流轉土地600余畝,打造明水香稻標準化種植基地,進行良種培育、土壤改良,去年香稻畝產量突破1000斤。
位于明水街道中部、毗鄰明水古城的呂家村,也在依托自身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著力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目前,全村共265家經營主體,涵蓋高效農業、高端制造、文旅服務等多行業領域。成立章丘區首家村級商會,現有會員企業24家,服務企業發展壯大。
借助明水古城流量優勢,呂家村打造了古城副景區,引進呂家歡樂堡、暢玩街區、稻香漁歌露營地、晟明遠果蔬采摘等多個城鄉融合項目,培育鄉村新業態。積極倡導移風易俗、喜事新辦,整合喜慶資源,成立喜慶產業協會,喜相逢、小江南、品悅泉尚、梧桐宴會等酒店年承接喜宴近400場,占城區比例近三分之一,帶動300余人實現家門口就業。
齊魯情、映山紅,感受青山紅韻的初心畫卷
“齊魯情 映山紅”片區位于萊蕪區南部,涉及高莊街道、牛泉鎮10個行政村,面積24.92平方公里,人口9606人。片區深入挖掘紅色文化和自然資源底蘊,積極探索紅綠融合鄉村發展新路子,打造集初心溯源實踐、紅色教育培訓、研學體驗和鄉村旅游度假休閑于一體的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域景區化鄉村、紅色旅游新名片。
在塔子村,“青春之歌”正從這里唱響。依托山東“小三線”建設紅色舊址,由山東文旅山鄉集團、贏城產發,對709戰備印刷廠修舊如舊、改造升級、專業運營,流轉周邊700畝土地,發展創意農場等20余種富民業態,“紅色產業”帶動村民日子更加紅火。
黑峪村的“花田之約”項目同樣吸睛。通過村企聯建、產業聯動,招引半畝花田創始人回鄉發展,建設品牌館,栽植玫瑰、牡丹120余畝,打造原料溯源基地和產品研發基地。同時,在萊蕪魯中生物谷建成化妝品原材料加工基地,在濟南高新區建立研發中心,構建了集“種植、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條。
乘著東風,產業聯動帶來了共同富裕。村子與半畝花田結對,整合資金1600萬元,利用村內4處閑置宅基地、12條街區,建設“花點時間”、“山野集市”等特色項目,打造“峪見花巷”,與半畝花田共同開發露天電影、電商直播等20余種業態,帶動90名村民就業創業,實現農文旅融合發展,讓小山村變成了網紅打卡地。
龐家莊村的“山楂之戀項目,以“星火”黨總支為引領,聯合周邊6個村發展山楂產業,生產研發山楂制品60多種、年產值1.2億元,凍干山楂占全國市場的1/3以上,成為國內重要的山楂加工集散地。
村子吸引了100余名青年創客來到這里,新建山里紅農場、山楂之戀青創街,拓展研學旅游、山村市集、山楂盆景、柿意酒坊、花椒油坊、鄉村啤酒節等20余種新業態,以“村集體+龍頭企業+創客+農戶”發展模式,開發數字鄉村系統,利潤實現即時到賬,帶動營業戶戶均增收10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