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乘坐在同一條大船上。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離不開文明的力量。以什么樣的文明觀對待不同文明,事關人類進步,事關世界和平發展。推進人類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互學互鑒,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各國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在人類歷史長河中,中歐作為兩大文明,不僅曾經深刻影響了彼此,也為推動人類文明演進做出了重要貢獻。
歷史的先聲:中歐文明從平等交流中走來
“鑿空”之旅,駝鈴悠悠,古絲綢之路連接亞歐大陸,打開中國同歐洲交流的大門,在文明基因深處埋下了彼此吸引、求同存異的種子。“西學東漸”時,歐洲知識為古老華夏帶來思想革新。明清之際的中國早期啟蒙思想家們,個個讀西學之書,帶動實學思潮的興起。“中學西傳”下,歐洲啟蒙思想家從東方智慧中獲得靈感和啟示,伏爾泰時時以孔子弟子自居,萊布尼茨從哲學和宗教上論證了孔子學說的合理性,完成了《中國自然神學論》,魁奈從儒學思想中找到了其經濟學說的思想基礎——自然法則。中國古代四大技術發明向歐洲傳播,客觀上幫助歐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紀。
中歐早期文明交流過程中,或許有過爭辯、疑惑、拒絕,但更多的是學習、融合、創新。歷史早已雄辯地證明,文明不意味著要征服、改造別人,不意味著要視其他文明為對手。中歐雙方完全可以相互欣賞、平等對話、彼此成就,并為世界樹立榜樣。
時代的呼喚:五十年櫛風沐雨彰顯文明交融的力量
1975年5月6日,中歐老一輩領導人高瞻遠矚,審時度勢,雙向奔赴,以非凡的政治魄力實現了中歐建交,打破了彌漫國際社會的文明對抗思維和意識形態分歧。50年來,中歐人民彼此靠近、攜手同行,秉持平等和尊重,讓兩大文明在交流對話、和諧共生中持續發展壯大。2003年,中歐各自發布進一步推動雙方全方位關系的政策文件,都包含強化人文交流的重要內容。2012年,中歐高級別人文對話機制正式建立。近年來,在中歐雙方領導人積極推動下,中歐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機制與中歐戰略、經貿、綠色、數字領域高層對話一道,取得豐富成果,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人文交流格局。
在教育領域,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赴歐洲留學,數以萬計的歐洲青年來到中國高校就讀交流。中國與20多個歐盟成員國簽訂了相互承認學位、學歷和文憑的協議,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中歐法學院、中歐清潔與可再生能源學院成為中歐高等教育合作辦學的典范。中歐語言教學合作蓬勃發展,“中文熱”席卷全歐,中國高校也已開設歐盟全部24種官方語言專業。中方還提出“3年1萬,歐洲翻番”等倡議,設立“青年使者交流學習計劃”,推動歐洲青少年來華學習交流。
在文化旅游領域,歐洲的古典音樂、西班牙的弗拉明戈舞蹈、意大利的歌劇等,早已成為中國民眾喜愛的文化標識。中國同意大利、希臘、西班牙、法國等國合辦文化旅游年,掀起中歐文旅交流的熱潮。中歐互設的文化中心持續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成為增進中歐民眾相互了解的重要平臺。中國同希臘合作建設中希文明互鑒中心、雅典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同意大利首創世界遺產地結好,共同紀念馬可·波羅逝世700周年,展現了古老文明的和合之美和時代擔當。中國已對32個歐洲國家(24個歐盟成員國)實施單方面免簽政策,并為入境旅游者提供更加便利的支付、語言、出行環境。目前每周有600個航班往返于中歐兩地,越來越多的歐洲民眾乘著“中國熱”、來場“中國游”。
50年歷程生動說明,中歐文明交流有力促進和諧與繁榮,這不僅是文明歷史的回響,更是當今時代的強音。
未來的期許:以交融互鑒推動人類社會邁向光明前程
當今時代,多重危機挑戰交織疊加,人類社會再次來到歷史的十字路口。人類命運從未像今天這樣連接得如此緊密,人類文明也從未像今天這般需要交流互鑒。
中華文明崇尚“和而不同”,歐洲文明主張“多元一體”。中歐文明脫胎于截然不同的歷史文化,但在數千年的演進中淬煉出包容的智慧,這種超越種族、文化差異的文明自覺,既是兩大文明綿延至今的生命密碼,更是應對當前時代困境的指路明燈。作為全球的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兩大文明,推動不同文明和合共生,維護世界和平發展是中歐雙方的歷史使命,也是時代賦予的共同責任。
站在新的起點上,中歐雙方應堅持正確相互認知,堅持伙伴定位,進一步拓展人文交流廣度深度,充分發揮交流對話機制作用,不斷豐富人文交流內涵,培育合作新增長點。雙方應共同維護良好合作環境,排除干擾和障礙,增進中歐戰略互信和民心相通,凝聚文明交融的合力。
400多年前,中國晚明名士馮應京說:“東海西海,此心此理同也。”300多年前,萊布尼茨在《中國近事》中寫道:“中國和歐洲代表了人類文化的兩個高峰,如果中西加強合作與文化交流,便可以達成完美和諧的世界。”站在21世紀的今天,相信中歐雙方能夠以更具創新、更加包容的姿態和理念超越文明隔閡,引領兩大文明力量相向而行,攜手共進,共同開創人類更美好的未來。(作者 伍聲 國際問題觀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