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第十二屆世界高速鐵路大會在北京盛大啟幕。回望15年前的第七屆大會,中國高鐵尚在加速追趕,如今已實現從“跟跑者”到“領跑者”的華麗轉身。堅持人民至上、創新為要,中國高鐵一肩擔起經濟發展,一肩挑著民生幸福,跑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加速度”。
創新鑄就發展強引擎。從追趕到引領,科技創新是中國高鐵實現華麗轉身的核心引擎。華夏大地地域遼闊、地形復雜,鐵路部門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魄力,攻克了海上、高原、深谷等極端地形的技術難關——復興號馳騁雪域高原,湄洲灣跨海大橋上動車飛馳,貴南高鐵“銀龍”在群山間蜿蜒,中國鐵路將一個個“不可能”變為“中國奇跡”。在自主創新的賽道上,復興號實現核心技術國產化,京張高鐵以北斗導航開啟智能駕駛先河,雅萬高鐵成為中國高鐵全系統、全要素、全產業鏈走出國門“第一單”,中國高鐵真正掌握了發展主動權。截至2024年底,我國高鐵營業里程達4.8萬公里,占全球高鐵總里程的70%以上,不僅構建起世界最大的高鐵網絡,更將高鐵“中國標準”輸出全球,讓“中國高鐵”這張金色名片在世界舞臺愈發閃亮。
暖意鋪就民生幸福路。“人民鐵路為人民”的初心,體現在高鐵客運服務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持續“上新”中。在出行便利上,12306“候補購票”“同車接續”功能破解購票難題,“敬老版”界面讓老年旅客跨越“數字鴻溝”;在人文關懷上,“靜音車廂”守護安寧空間,“寵物托運”架起情感紐帶,“輕裝行”服務解放旅客雙手,細節處彰顯溫度。更令人稱道的是,高鐵正成為流動的文化長廊,柳州螺螄粉、西安肉夾饃等地方美食香飄車廂,滿足“舌尖上的期待”;讀書驛站、京族獨弦琴和川劇變臉等非遺展演讓旅途成為文化體驗之旅,實現從“指尖便利”到“舌尖美味”再到“心尖慰藉”的幸福升級。如今,我國單日開行動車組可達1萬列、發送旅客達1600萬人次,高鐵的觸角延伸至祖國各地,不僅重塑了時空距離,更讓億萬人民的出行生活充滿獲得感。
高鐵涌動經濟黃金脈。高鐵不僅是民生工程,更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黃金動脈”。數據顯示,開通高鐵的城市可持續競爭力比非高鐵城市高出57%。這背后是“八縱八橫”高鐵網重塑的經濟地理格局——半徑500公里的城市群形成1-2小時交通圈,如上海旅客周末赴蘇州聽評彈、杭州游西湖成為生活常態。“高鐵+文旅”催生銀發專列、研學專列等新業態,300余個高鐵站的快運服務更讓“當日達”“次日達”成為物流常態,消費市場活力持續迸發。更深層的“時空折疊”效應在于,客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在高鐵網絡中加速涌動,推動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一體化進程。同時,高鐵站區成為經濟新磁極,帶動快遞、餐飲、房地產等關聯產業繁榮,形成“一站興一城”的發展格局。高鐵以強勁引擎之力,為區域協調發展和共同富裕注入不竭動能。
山海相隔變為通途相連,發展成果惠及萬千百姓。中國高鐵以科技為筆、服務為墨、經濟為脈,在神州大地上繪就了幸福和發展美美與共的時代畫卷。(文/圖 李尚珍、陳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