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至6月份,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累計運輸貨物74.6萬標箱,較去年同比增長76.9%,其中6月20日突破70萬標箱大關,較去年提前125天刷新紀錄。(據人民日報客戶端7月3日報道)
創(chuàng)新模式“破圈”,讓物流從“走得通”。物流的效率,決定經濟的活力。今年3月,西部陸海新通道首次采用“鐵路籠車+海運滾裝船”的鐵海聯(lián)運新模式,讓重慶汽車“坐”著班列換輪船直達中東,運輸時間縮短7-10天,成本降低8%。6月,同樣的模式又助力國產汽車“開進”拉美市場。從“拼箱出海”到“整車直達”,從單一線路到14條圖定線路覆蓋全國,通道的“柔性定制”讓更多企業(yè)“輕裝上陣”。創(chuàng)新不是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以需求為導向的“精準服務”。當物流鏈像樂高一樣靈活拼接,經濟的毛細血管自然暢通無阻。
服務升級“圈粉”,從“多頭跑腿”到“一鍵托管”。好的服務,是讓客戶“少操心”;好的體驗,是讓效率“多加分”。鐵路部門推出的多式聯(lián)運物流總包服務,讓貨主告別“多頭對接”,實現從海運到鐵路、從短駁到報關,全程“一次委托、一箱到底”。比如,廣西食用植物油企業(yè)只需“交鑰匙”,貨物便能從欽州港直抵四川,兌現率高達91%。服務的溫度,藏在細節(jié)的顆粒度里。當“一站式”服務成為標配,企業(yè)的信心便跟隨班列標箱數不斷攀升。
開放生態(tài)“共生”,從“一條線”到“全球朋友圈”。通道的價值,不僅在于鐵軌的延伸,更在于利益的共享。今年上半年,班列運輸貨物品類新增79種,涵蓋電子產品、汽車、小家電等1236個品類,重慶的汽車、廣西的食糖、甘肅的化工品……各地特產通過這條通道“拼船出海”,而東南亞的水果、中東的礦產又沿著反向班列進入中國市場。一條通道,鏈動的是產業(yè)鏈,激活的是經濟圈。
鋼鐵長龍“吞吐”箱,鏈動產業(yè)經濟活。未來,隨著RCEP紅利持續(xù)釋放,期待西部陸海新通道承載更多可能,不僅僅是貨物的流動,更是機遇的共享、發(fā)展的共贏。(秦塬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