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鄉親們親切稱為“鴕鳥司令”的“00后”小伙吳錦彪,背后藏著怎樣一段從困境逆襲到反哺鄉村的奮斗故事?”
深夜12時,鬧鐘響起,會昌“00后”小伙吳錦彪用涼水抹了把臉,開始屠宰當天需要發貨的三只鴕鳥。他必須在四點半前將鴕鳥肉送到各地市場攤位。這樣的日子,吳錦彪已經堅持了6年。
2024年,吳錦彪獲評第二屆“江西省鄉村振興青年先鋒”。在村里,存欄量700多只的鴕鳥養殖基地,也讓他在十里八鄉聲名遠揚,被鄉親們親切稱為“鴕鳥司令”。這個外號背后,藏著一段從困境逆襲到反哺鄉村的奮斗故事,更是一位新時代青年扎根鄉土、逐夢創業的生動寫照。
吳錦彪在給小鴕鳥喂食。
破局:在泥濘中踏出創業之路
吳錦彪,2003年出生于會昌縣莊口鎮大陂村。2020年,中專畢業的他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放棄了景區前臺經理的晉升機會,作出了一個讓所有人意外的決定——投身鴕鳥養殖。
揣著東拼西湊來的4萬元,他在自家門口的荒地上搭起簡易棚,從外地引進50只非洲鴕鳥種苗,開啟了充滿未知的創業之旅。那時的他,眼神中滿是憧憬,卻不知等待他的是一場場接踵而至的磨難。
創業初期,因為缺乏養殖技術和經驗,吳錦彪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旅人。首批50只鴕鳥,因疾病防治不當,小鴕鳥不斷死亡。看著曾經活蹦亂跳的生命逐漸消逝,他心急如焚卻又束手無策。“那時候養鴕鳥的人很少,想找個懂行的咨詢都找不到,只能自己硬著頭皮上。”吳錦彪回憶道。
沒有專業的技術指導,他就對照家禽養殖書籍,結合鴕鳥的實際情況摸索;沒有現成的藥物配方,他就嘗試用治療家禽胃腸病的藥物進行調試。經過無數個日夜的堅守與嘗試中,他逐漸掌握了一些基礎的養殖技巧。
然而,考驗并未就此結束。2021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洪水席卷養殖場,100多只鴕鳥被洪水無情沖走;2022年,養殖棚線路短路引發火災,80多只鴕鳥葬身火海。
連續的重創,讓吳錦彪幾近崩潰。為解決鴕鳥孵化難題,吳錦彪化身“實驗員”,守在孵化箱旁,從36.2℃到37.5℃逐個溫度進行試驗,詳細記錄每一個溫度下鴕鳥蛋的變化,不斷調整孵化環境。白天,他在養殖場忙碌;夜晚,他查閱資料、請教專家,常常熬到深夜。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無數次的失敗與總結,鴕鳥的孵化成活率逐漸提高。
創業這幾年,吳錦彪的貨車行駛里程達7萬多公里,轎車更是跑了30多萬公里。這些數字,是他奔波在創業路上的見證。他的足跡遍布周邊縣市,只為學習先進的養殖技術,尋找優質的鴕鳥種苗和飼料。
吳錦彪指導農戶養殖技術。
蝶變:在創新中找到產業密碼
解決了養殖難題,銷售又成了擺在吳錦彪面前的一道坎。
當第一批鴕鳥出欄時,他滿懷期待地將產品推向市場,卻遭遇了銷量慘淡的現實。許多人對鴕鳥肉的食用價值和烹飪方法一無所知,甚至心存疑慮。
為了打開銷路,他采取了最直接的策略——免費品嘗。他背著新鮮的鴕鳥肉,走街串巷拜訪各地餐館、農莊。每到一家店,就送上一斤鴕鳥肉,誠懇地說:“先嘗后買,不滿意不要錢!”同時,他在會昌各地發放精心制作的宣傳手冊,詳細介紹鴕鳥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點,以及鴕鳥蛋、鴕鳥毛等產品的用途。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鴕鳥和鴕鳥相關的產品,他學習拍攝宣傳視頻,借助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努力讓鴕鳥產品走進千家萬戶。“現在我們與福建、贛州等地專門的鴕鳥餐廳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有了相對穩定的銷售渠道。”吳錦彪說。
2021年,吳錦彪敏銳地捕捉到互聯網直播的巨大潛力,毅然開啟了“網絡直播”新戰場。他以養殖大棚為背景,在鏡頭前與網友們暢聊鴕鳥的養殖過程、生活習性以及加工產品。他騎著鴕鳥講解防疫知識,展示用鴕鳥蛋雕刻的精美工藝品,還現場烹飪美味的鴕鳥肉菜肴。
吳錦彪的真誠與專業,吸引了眾多網友的關注。他的鴕鳥生意也走出會昌,走出江西,輻射到遼寧、浙江、廣東、福建等地,甚至把生意做到了越南。“鴕鳥渾身都是寶,肉、蛋、苗、毛都能變現。”
不滿足于單純的養殖和銷售,吳錦彪開始積極拓展產業鏈。他將部分鴕鳥租賃給景區,為游客提供新奇的體驗項目;與手工藝人合作,將鴕鳥蛋制作成精美的工藝品,提升產品附加值。
2023年,憑借在鴕鳥養殖領域的突出表現,吳錦彪當選為江西省鴕鳥養殖協會副會長。莊口鎮建設了4000多平方米標準化養殖場,租賃給吳錦彪。2024年,他投入2萬多元購置全自動鴕鳥孵化機,將孵化溫度精準控制在36.9℃。
如今,養殖場年出欄量達700多只,年產值突破200萬元,業務版圖不斷擴大。“客戶信任咱,再遠也要把貨送到。”這份誠信,成了他最堅實的底氣。
鴕鳥蛋工藝品。
共富:帶動一方致富增收
當技術和銷售邁上正軌,吳錦彪沒有忘記自己的初心——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他創造性地推出“公司+農戶”模式,免費為村民提供種苗和技術,承諾保價回收,讓村民們沒有后顧之憂。
起初,村民對這個年輕的后生心存疑慮,不相信養殖鴕鳥能帶來收益。吳錦彪沒有氣餒,他挨家挨戶走訪,耐心地給大家講解鴕鳥養殖的前景和利潤,邀請大家到養殖場參觀。
終于,66歲的小密村村民鄭清浪被他的誠意和堅持打動,選擇“入伙”。在吳錦彪的指導下,鄭清浪養了五只鴕鳥(一公四母),每月僅靠賣蛋就能增收2000元。“沒小吳,我哪懂養鴕鳥,跟著他干,靠譜!”鄭清浪笑著說。
看到實際收益后,越來越多的村民紛紛跟投。在吳錦彪的帶動下,包括會昌縣40多戶在內的眾多省內外農戶投身鴕鳥養殖,10余家農戶跟著養了三四年鴕鳥。他還定期組織技術培訓,建立養殖交流群,及時為農戶解決養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夕陽下的養殖基地,吳錦彪一邊檢查自動孵化機,一邊接聽來自各地的訂單電話。從當年簡陋棚里的50只幼鳥,到如今年出欄近千只、產值數百萬的產業;從單打獨斗的創業者,到帶領鄉親共同致富的“領頭雁”,這個年輕的“鴕鳥司令”用行動證明:在鄉村振興的賽道上,青春同樣可以綻放耀眼光芒。
當被問及夢想,他望著遠處的山坳,心中在盤算:想建個現代化養殖園,讓更多人吃上“鴕鳥飯”,過上好日子!
游客騎乘鴕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