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西班牙馬德里,有一場“中歐人權研討會”。
與會的100多名嘉賓,來自中國與20多個歐洲國家。研討會現場有交鋒,但更多的是坦誠交流。
聽完全程,島叔覺得可以用三個詞來總結:
真問題、更開放、更主動。
真問題
一段時間以來,談到中國和人權,西方一些人就會炒作涉疆、涉藏議題,妄圖把假問題炒作成真。
這是西方話語陷阱,要回應。但務實的中國更關注真問題,比如這次研討會的主題就很有現實意義:數智時代背景下的人權。
想想看,咱們是不是都擔心隱私泄露、信息過度采集、大數據殺熟?是否也關心老年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在數字時代被邊緣化等問題?通過立法等手段,我們一直在完善、改進、糾偏。
在世界范圍內,數字霸權、數字殖民、數字鴻溝等問題也層出不窮。更令人遺憾的是,人類寄予厚望的AI、大數據、算法等,被濫用于戰爭和沖突。
研討會上有幾個案例讓島叔印象深刻。
葡萄牙“中國觀察”智庫主席魯翊君,提到部分國家濫用人工智能技術,操縱媒體抹黑中國;德國席勒研究所創始人策普-拉魯什談到以伊沖突,認為AI技術被用作戰爭武器是很危險的事。
“是避免使用人工智能,還是努力開發一種更公平、更透明的使用規則,讓人類以繁榮、公平的方式向前發展?”一位嘉賓發問。
無疑,答案應是后者。這也是中歐學者匯聚一堂的意義所在。
事實上,在數字人權治理方面,中歐理念相近,也形成了各自的制度經驗。正如希臘克里特大區文化參事弗拉西所說,中歐人權發展軌跡雖不盡相同,責任卻是一致的。
更開放
研討會上,不少歐洲學者談到了美國在以伊沖突、加沙沖突中的做法。
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執行院長張永和教授的一番話很有意味。他說,美國一直“習慣性侵犯人權”,這在敘利亞、伊拉克、阿富汗等許多地方得到了佐證。
“任何人權觀念都不應凌駕他人之上,把自己的看法置于最高地位,終究會走向死胡同。”捷克左翼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席揚·坎貝爾說。
不斷透支信任、喪失信譽的人權“教師爺”,也讓越來越多國家意識到,人權不應只有一種模式、一個聲音,人權文明多樣性必不可少。
對于人權,中歐有分歧,但只要大家愿意開放交流,求同存異,就是好事,只要談,收獲一定大于隔閡。
比如在交流提問環節,一些嘉賓就涉疆涉藏、中國攝像頭數量等問題發問,中方學者一一回答,現場氣氛十分熱烈。午餐時,就有一位外國嘉賓走到中方嘉賓桌前,用漢語說:“你們說得太好了!我很認同。”
今年是中歐人權研討會創立10周年,中國還同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人權領域的機制性交流平臺。中國人權研究會秘書處處長齊明杰說,10年間,中歐各界近1500人次參加了研討會,大家更加清楚,對于人權的不同理解乃至分歧可以交流協商,而不是訴諸施壓指責、干涉別國內政。
要談,更要談出成果。經過密集討論交流,研討會發布了中歐“數智時代的人權保障與合作”六點共識。
您看,談著談著,不就有共識了嗎?
更主動
幾天下來,島叔還有一個深刻感受:談人權,中國越來越主動和自信。
自信源于成績。放眼世界,中國在脫貧攻堅、生態保護、普及教育、保護發展權和生存權等領域取得的成就,都堪稱壯舉。中國當然有理由、有自信在國際社會充分發聲,給國際社會提供經驗和參考。這就是一種擔當。即便有一些負面聲音,但哪個國家是十全十美呢?都是在發展中解決問題。只要堅定辦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就是中國對世界最大的貢獻。
突破西方話語陷阱需要主動作為。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毛俊響教授表示,面對西方一些人炮制的各類虛假議題,中方從最初相對被動回應,到主動開辟新話題域、重新設置議題,并對一些老概念做出新解讀,構建新話語體系,體現了中國的擔當與智慧。
變化真實存在。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副院長周力告訴島叔,在聯合國參加人權理事會邊會時,以前外國同事多認為西方媒體上的中國就是真實的中國,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懷疑那些西方媒體的報道,主動尋找中國學者和同行求證,關心討論中國的情況——這是實實在在的變化。
說了這么多,不妨用西班牙知華講堂副主席兼總理事瑪爾塔·蒙托羅的兩句話作結——
“唯有共同成長方能歷久彌堅,唯有真正包容才能守護我們棲居的地球,團結使我們更強大。”
“人類的未來不能背對中國書寫。”
文/云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