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長順縣鼓揚鎮紅巖壩區,綠油油的秧苗隨風搖曳,夏日田園風光盡收眼底。2萬只“中華長絨”蟹苗被投放進稻田里,它們跨越千里,從遼寧盤錦到這里“安家”,開啟了長順縣“稻+蟹”綜合種養模式。
鼓揚鎮紅巖壩區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水源豐沛、水質優良,土壤肥沃,為稻田蟹養殖提供了絕佳環境。2023年4月,“稻+蟹”項目開始啟動建設,“稻蟹共生”實現了一畝雙收,有效提高了土地的產出效益,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與傳統的單一水稻種植相比,稻田蟹項目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種植積極性和參與度。
2025年,鼓揚鎮紅巖壩區水稻種植擴種至1500畝,在中央戲劇學院及廣州市黃埔區的大力支持下,繼續發展“稻+蟹”項目,從基礎設計建設、種苗引進技術、宣傳推廣上再提升,蟹苗投放也從200畝增加到580畝。
鼓揚鎮紅巖壩區“稻+蟹”基地負責人孫首建算了一筆“經濟賬”:今年計劃投放600畝蟹苗,預計水稻畝產1000斤,每斤稻谷按1.2元計算,每畝收入1200元,580畝可實現收入近70萬元。每畝稻田預計可產稻田蟹30斤左右,按每斤50元計算,每畝稻田蟹可收入1500元,580畝可實現收入約87萬元。預計10月初上市,稻蟹共生累計收入約157萬元。
據了解,鼓揚鎮紅巖壩區“稻+蟹”養殖基地充分借助中央戲劇學院和東西部協作黃埔區幫扶資源,由中央戲劇學院投入20萬元建設養蟹圍欄、田埂改造及提供監控設備等設施,廣州市黃埔區投入東西部協作資金50萬元修建暫養池、蓄水池及原水凈化系統、尾水處理系統等,通過整合資金,建設一條完整的“稻+蟹”養殖產業鏈。
近年來,長順縣積極探索多元化農業發展路徑,“稻+蟹”綜合種養模式是其中的重要嘗試。下一步,長順縣將進一步延長產業鏈,增加產業附加值,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冉夢印|編輯:中國日報社貴州記者站 楊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