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6月9日恰逢第18個國際檔案日。
塵封的烈士家書,是烽火淬煉的民族史詩,更是民族精神的不朽底稿。國際檔案日,讓我們重讀這些家書,不僅為深切緬懷捐軀報國的志士英靈,更為激活塵封卷宗蘊藏的育人價值。
這些家書,有的寫于陰暗牢房,有的成于硝煙戰壕,筆尖顫抖卻字字千鈞。它們記錄著“為國犧牲”的決絕,也流淌著“何時相聚”的眷戀,在宏大歷史中刻下鮮活個體印記。今日,讓我們以檔案為媒,用書信對話英魂,從歷史中見證精神火炬的蛻變。
注:圖片展示為家書節選內容。
蔡炳炎(1902—1937) ,字絜宜,別號孑遺。安徽合肥人。黃埔軍校第一期步科和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一期畢業生。曾參加北伐戰爭。
全民族抗戰爆發后,時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8軍67師201旅少將旅長的蔡炳炎率部參加淞滬會戰,1937年8月25日在上海羅店與日軍激戰中陣亡,享年35歲。
這封家書是蔡炳炎于1937年8月22日在常州,寫給妻子趙志學的信。
淞滬會戰爆發后,蔡炳炎奉命率部開拔上海羅店。部隊出發前,蔡炳炎在常州寫下了這封家書。在信中,他痛斥了像周難這樣“無忠骨”的逃兵,發出了“國難至此,已到最后關頭,國將不保,家亦焉能存在”的吶喊。三天后,蔡炳炎壯烈犧牲。
家書全文如下:
志學內子雅監:
連日致書,諒已覽,先后匯帶之款,前函所述辦法,務希切實作到,是為至盼。我等于本日仍在此間休息,因滬上連日勝利,且戰區狹,不能使用巨大兵力故也,周難于此次過漢,乘機潛逃。此人瘦弱無忠骨,所以不可靠。殊不知困難至此,已到最后關頭,國將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如到皖,不得令其居住。慕蘭之事,時在念中,望設法促成,以免我一件顧慮。老八資質甚佳,我頗愛之,希注意保育為要!
專此,敬頌時祺
潔宜手啟八月廿二日于常州城北之洪廟,上午八時半發
注:
(1)周難即為蔡炳炎的勤務兵。
(2)慕蘭即為蔡炳炎的長女。
(3)老八即為蔡炳炎的幼子浙生。
監制: 張寧 廖慧
策劃: 袁晴 張璋
文案: 姜姝琪
制作呈現: 王宏澤
資料來源: 抗日戰爭紀念網、中國軍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