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 昆明6月6日電 “我是緬甸歸僑,在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下稱昆醫附一院)工作了一輩子。我總感覺自己只做了一點工作,卻得到了很多榮譽,很慚愧,但很感激醫院和國家對我的培養。”6日,73歲退休醫生賈偉在昆明接受中新網 采訪時說。
退休后的歸僑醫生賈偉,參與昆明市五華區檢察院人民監督員相關工作。受訪者 供圖
賈偉出生于緬甸實皆省杰沙鎮,是第四代華裔,祖籍云南騰沖。他9歲回到中國上學,1975年中專畢業后,進入昆醫附一院腫瘤科工作。
翻開記憶的相冊,賈偉講述起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眾多愛國知識分子留學歸國,奔赴西南邊疆救死扶傷的故事。
1941年,云南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正式成立(后更名為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在那個年代,國家缺醫少藥,醫療資源匱乏,一群滿懷愛國熱情的海外學子、醫學博士從大洋彼岸的法國、德國等來到云南,白衣執甲、挺身一線。”賈偉介紹。
為加快發展,昆醫附一院也對眾多歸僑僑眷敞開大門,本著“為平民而設立,以救濟為目的”的建院精神,在云南開展醫療救治、人才培養和學生實習工作。
在醫院期間,賈偉主要從事腫瘤細胞生物學及抗癌中草藥篩選研究。他潛心鉆研,在最需要科研突破的時期,先后獲得原衛生部乙級科學技術成果獎1項,云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3項、三等獎3項等各類獎項。在醫學專業雜志發表論文60余篇,作為碩士研究生指導小組成員協助培養研究生近20名,赴海外開展學術交流......成為醫院科研的重要力量。
1985年,僑務資源豐富的昆醫附一院成立僑聯工作小組,賈偉當選組長,開啟了長達40年的僑聯工作歷程。
“我非常熱愛僑聯工作,因為工作在國內,影響在國外,搭建了海內外溝通聯系的橋梁。”賈偉說,從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他就定期組織醫院歸僑僑眷聯誼、聚會,與海外華僑華人社團保持聯系,促進醫療技術“走出去”“引進來”。
2009年,賈偉(左四)帶領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專家到陸良華僑農場義診。 受訪者 供圖
2009年昆明醫學院(后更名昆明醫科大學)僑聯成立后,賈偉當選主席。后受云南省僑辦委托,帶領昆醫附一院專家到云南省陸良、芒市、賓川等華僑農場為歸僑僑眷義診、送醫送藥,帶去黨和政府的關心,受到他們熱烈歡迎。
“除了在醫院開展僑聯工作,我們還與社會各界僑聯組織積極互動,走進社區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讓更多民眾知僑愛僑,進一步凝聚僑心、匯聚僑力。”賈偉說。
隨著國內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醫療領域亟需更多人才。賈偉探索建立“地方僑聯+高校僑聯+校友會”工作機制,與昆明醫科大學兄弟院校僑聯、地方僑聯建立協作關系,相互提供推薦海外留學人才資源,吸引更多青年到昆醫附一院工作。同時,發揮歸僑優勢,協助醫院培養老撾、緬甸、柬埔寨、孟加拉國等醫學人才,助力云南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
2006年,賈偉獲得全國僑聯“從事僑聯工作超過20年”榮譽證書;2011年,賈偉獲評“云南省歸僑僑眷先進個人”。
2012年退休后,賈偉發揮余熱,繼續從事僑聯工作。先后擔任昆明市五華區僑聯副主席、云南省僑聯歸僑僑眷知識分子聯誼會常務理事。他還擔任五華區政協委員、五華區人大代表、昆明市檢察院人民監督員,積極參政議政。傾聽歸僑僑眷及民眾所思所想,積極提交提案、建議,維護歸僑僑眷合法權益。
“40多年前,社會各界對僑的認識還不廣泛。隨著國家對外開放、國際交流日趨頻繁,僑界力量已經遍布社會各個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賈偉感慨,“我是祖國高速發展的受益者,未來也將繼續做好熱愛的僑聯工作,貢獻僑力量,書寫僑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