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開始主動捕食了!”6月4日清晨,湖南新寧南山國家公園候選區崀山朱鹮保護站里一聲驚呼打破了清晨的寂靜。救護員劉敘勇興奮地告訴同事,前幾日剛救護回來的海南鳽,終于開始自行啄食泥鰍。這意味著這只“世界上最神秘的鳥”正在逐步康復。
“神秘鳥王”海南鳽(新寧縣林業局 供圖)
村民在鴨棚發現受傷海南鳽
6月2日傍晚,新寧縣水廟鎮村民鄭洪如往常一樣在鴨棚清點家禽。當手電筒光束掃過水面時,一只長有黑色冠羽的大鳥映入眼簾。憑借參與過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活動的經驗,鄭洪察覺到這可能是珍稀鳥類,隨即通過網絡搜索比對,初步確認該鳥為海南鳽。如是他馬上撥打了森林公安電話。一場跨部門的生命救援由此拉開帷幕。
“我們接到海南鳽后,第一時間對它的傷口進行了消毒,并安置在空置的朱鹮野化籠舍中,進行隔離療養。”新寧縣林業局野保股副股長、林業工程師李曉林介紹,海南鳽嘴部擦傷較輕,目前體征平穩,狀態良好,顯示出較強的生命力。
據悉,海南鳽是中國特有的鷺科涉禽,晝伏夜出、行蹤隱秘,全球野生種群數量僅約1000只,比大熊貓更稀少。它們棲息環境要求極高,極少被人類目擊,因而被稱為“世界上最神秘的鳥”。
在工作人員的嚴密監控和悉心照料下,6月4日清晨,崀山朱鹮保護站傳來好消息,救護員劉敘勇告訴記者,“通過晚上的監控監測,海南鳽的覓食正常。目前,體態良好,比較活躍。待它羽翼恢復良好后,將擇機放歸自然。”
救護員小心翼翼地救護海南鳽(新寧縣林業局 供圖)
“民間守護者”共建野生動物保護鏈
海南鳽的成功救治,離不開當地群眾的敏銳觀察與多部門的高效協作。此次事件中,從村民發現到專業救護團隊接手,僅用時數小時。如今,在新寧縣,像這樣的生態聯動機制已初具規模。
“我們正在推進全縣范圍的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建設。”李曉林介紹,目前新寧已有數百名“民間守護者”活躍在山林間,他們通過微信群、平臺上報、實地觀察等方式,與專業部門共同守護這片生態熱土。
作為湖南省林區大縣,新寧擁有南山國家公園候選區、崀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等核心生態區域,棲息著林麝、白頸長尾雉、豹貓、藏酋猴等多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與此同時,銀杉、資源冷杉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也在此繁衍生長。
“海南鳽其實是崀山的‘老朋友’。”據新寧縣林業部門記載,自2003年首次監測到海南鳽以來,該區域已四次記錄其蹤跡。“每一次相遇,都是對我們生態工作的最好肯定。”崀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
近年來,湖南崀山所在的新寧縣長期通過科普講座、社區宣傳、生態課堂等形式,提升群眾保護意識,同時建立多部門協作機制,定期開展聯合巡查與應急演練,為野生動物構筑起堅實的安全屏障。
(全媒體記者 曾冠霖 通訊員 林愉杰 許毅 鄧小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