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的一個清晨,湖南郴州莽山國有林業管理局工程師陳德勝盯著辦公室電腦屏幕,由紅外相機拍攝的一段視頻畫面中,一只圓滾滾、黑屁股的動物,正旁若無人地蹭著樹樁撓癢癢。
當它轉過頭時,陳德勝驚訝地瞪大了眼睛:這只動物身形似小鹿,橄欖褐色皮毛,蓬松大耳,短尾巴,嘴角兩側露出細小獠牙。“像是林麝!” 陳德勝驚嘆。此前,莽山自然保護區從未記錄過這種因分泌麝香聞名的瀕危物種。
林麝是全球瀕危物種。2003年,我國將其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這臺紅外相機由陳德勝于當年1月布設,2月捕捉到5段該動物視頻。
興奮之余,陳德勝將視頻發送給湖南省林業局,專家同樣激動:“用紅外相機拍到林麝已屬幸運,但可能有更大驚喜。”研究人員發現,國內其他地區的林麝下頜、喉頸及胸部通常有明顯白色或橙色斑塊,而在莽山拍到的個體無此特征,可能是未被發現的新亞種。
為驗證猜想,莽山自然保護區的科研人員進山搜尋林麝糞便、蹄印、毛發等實體痕跡,并進行基因檢測。“多年過去,仍未找到實體證據。”陳德生告訴記者,但紅外相機此后又多次拍到這一難以捉摸的物種。
陳德勝是莽山自然保護區紅外相機監測的主要負責人,其技術能力與對生物多樣性的了解多為自學。而他并非保護區首位“草根專家”。
“草根專家”
莽山自然保護區位于南嶺北麓,橫跨湘粵兩省。1984年設為省級自然保護區,1994年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89年,保護區護林員陳遠輝與中科院著名爬行動物學家趙爾宓合作,確認“莽山烙鐵頭蛇”為新物種。這種全球不足500條的毒蛇,成為莽山“旗艦物種”。
因在毒蛇保護與研究領域的貢獻,陳遠輝成為保護區首位知名草根專家,被稱為“蛇博士”,保護區在國家森林公園內為其豎立雕像。2009年,陳遠輝退休后,以陳德勝為代表的新一代草根保護者接過了他的事業棒。
1989年入職時,陳德勝是冶金專業的應屆畢業生。“保護區前身是林場,還設有冶金廠作為生產設施。”55歲的陳德勝介紹,該廠2003年停產。2005年,陳德勝被調至相思坑護林站,轉型為護林員,負責日常巡護與野生動物監測。
“挑戰很大,必須從零學起。”好在保護區近2萬公頃的土地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吸引各領域研究者前來調查。陳德勝常以助手身份向專家學習,逐漸掌握野生植物、兩棲爬行動物辨識及觀鳥技能,并與相思坑站站長陳軍合作監測兩棲動物。
2017年,保護區與湖南師范大學合作啟動紅外相機項目,將區域劃分為100多個1平方公里的網格,監測野生動物。該校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王斌及其學生指導護林員在網格內布設紅外相機。
“最多時野外有100多臺紅外相機,現在山上約有60臺。”陳德勝憑借工程背景,迅速掌握相機安裝、換電池、取數據等技能,逐步主導調查,承擔野外作業主力。“這意味著大量艱苦工作。”每四到五個月,他需帶兩名巡護員走訪每個相機點位,檢查設備并采集存儲卡。
“每天最多走訪兩個偏遠點位,或四五個近點,每年至少巡視兩遍所有點位。”在湖南省林業局組織的全省護林員野生動植物辨識競賽中,陳德勝為莽山保護區奪得季軍。2020年,因其在相機監測領域的專長,他調入教育管理科。
“鳥博士”
陳德勝不僅有多位良師,還有志同道合的同事,陳軍便是其中之一。在莽山,陳軍被稱為“鳥博士”。1969年生于莽山林場的他,自稱是“根正苗紅的第二代林業人”。1990年從學校畢業后,他回到莽山自然保護區,追隨父母腳步成為林業技術員。
從林場轉型為國家級保護區,莽山與湖南多所高校合作開展全面科學考察,陳軍為專家提供協助。其中,將鳥類學研究與推廣觀鳥活動結合的廖曉東教授,成為陳軍在郴州教育學院攻讀生物專業在職學位時的導師。
1993年初春,莽山鳥類調查啟動。學習期間,廖曉東教授提及莽山可能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黃腹角雉。
調查第四天,寒潮突至,莽山被雪覆蓋。廖曉東與陳軍在林中發現一堆鳥羽,他們小心翼翼收集羽毛,趕回基地清洗、壓制、干燥。經仔細比對,廖教授確認這是黃腹角雉的羽毛——莽山果然有這種瀕危鳥類。三年間,他們冒嚴寒、頂酷暑,穿行莽山密林中,收集大量數據并完成調查報告。
1994年4月5日,國務院批準莽山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學觀鳥就像拿到了自然劇場的入場券。”廖教授告訴陳軍。多年來,陳軍深入了解保護區鳥類,僅憑鳴聲即可辨識種類。
2009年升任相思坑護林站站長前,他曾擔任六年保護區導游,向游客介紹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尤其是鳥類資源。在相思坑,陳軍與陳德勝合作,2014年起建立10條2-3公里長的樣線,調查監測兩棲爬行動物。
“找兩棲動物常需夜間出動,蹚過溪流,很不容易。”2020年,因眩暈癥,他不得不停止監測,家人也勸他不再夜間進山。“德勝想繼續這項工作,但我沒允許,因為獨自在野外太危險。”2019年,陳軍升任保護區科學技術教育管理科負責人。
生物多樣性寶庫
位于湘南粵北交界處的莽山國家自然保護區,是中國亞熱帶闊葉林生態系統的典型代表。1984年設為省級保護區,1994年4月升級為國家級。
其生物多樣性堪稱寶庫:已記錄脊椎動物399種,包括61種哺乳動物、194種鳥類、67種爬行動物、36種魚類,其中69種為國家重點保護陸生脊椎動物,含11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如莽山烙鐵頭蛇、黃腹角雉、白頸長尾雉、黃胸鹀、中華穿山甲、云豹、小靈貓、大靈貓、亞洲金貓、豺、林麝等。此外,保護區有維管束植物2402種,含51種國家保護植物。
展望未來,陳軍不免擔憂:“我和德勝都老了,要讓保護事業延續下去,需要新鮮血液加入。”
《中國日報》6月2日第六版截圖。
(記者 陳亮丨編譯 中國日報湖南記者站 何純 朱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