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香四溢、艾葉流芳。又是一年端午時,八桂大地龍舟競渡,銀龍飛舞,處處洋溢著濃濃的節日氛圍。
端午小長假來臨之際,鐵路部門以傳統文化為墨、疾馳鋼鐵銀龍為筆,劃出了一幅兼具時代速度與文化厚度的流動畫卷。
運力從“有”到“優”。小長假期間,鐵路部門充分發揮高鐵成網優勢,通過采取動車組重聯運行、實施公交化開行方案等措施,精準擴大運力供給,滿足旅客出行需求。在廣西,國鐵南寧局加開或重聯旅客列車140余趟,精準配置成都、上海、北京等熱門城市運力資源,滿足旅客出行需求。今年端午,也是中越國際聯運旅客列車恢復后的首個假期,憑祥站與越南同登站、海關、邊檢部門緊密“牽手”,高效辦理旅客過境手續,搭建起跨境出游的“快速通道”,為中外旅客帶來“說走就走”的跨境出行便利。
文化從傳統與現代融合。G1537次高鐵列車上,槲葉飄香、彩線纏繞,旅客圍坐品槲包、編彩絲,傳統節日的煙火氣與高鐵交織成詩,成就了跨代際的文化傳承。國鐵南昌局,端午假期間推出“瓷藝千年·古窯探秘”“武夷茶香·山水漫游”“云頂翱翔·武功探奇”等多條旅游線路,利用鐵路運輸優勢激活文旅市場“沉睡資源”的同時,也讓旅客可一次性輕松領略不同城市的風土人情……這些流動的文化空間,既是古老習俗的延續,也是文化傳播方式的創新。換而言之,鐵路已不再是單純的位移工具,成為了喚醒文化自信、架起傳統與現代文化融合的鋼鐵橋梁。
服務從功能向貼心提升。比如,中越國際聯運列車,配備專職越南語、英語翻譯員,為外籍旅客提供多語種溝通服務,助力外籍旅客順暢出行。同時,端午期間國鐵廣州局除動態調整列車開行方案外,仍持續開行7列公益性“慢火車”,為沿線村鎮居民提供“站站停”便民服務;兒童節前夕,宜昌東站“三峽美”團體服務中心,為高鐵研學團提供一站式服務,全程安排專人跟進,全方位守護學子安全……這些可見可感的細節,折射出中國鐵路發展成果,不僅見于風馳電掣的高鐵速度,更在于兼顧效率與民生的發展溫度。
當端午歌謠在高鐵車廂里響起,當非遺技藝傳承與助農惠農舉措同頻共振,這不僅是傳統節日文化具象化浸潤,更是古老節日在當代煥發新生的一個個鮮活場景。此刻,鋼鐵銀龍千舟競渡,勇馭端午出行熱浪,矯健穿梭在城市鄉村和平原山川,讓“煙火氣”“節日味”“文化味”成為這個假期流動中國最靚麗的風景。(文/圖 邱莉、郭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