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鄉村振興,闊步前行。在會昌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一個個村莊正煥發新顏——紅色基因在這里傳承,綠色生態在這里守護,特色產業在這里崛起。從見證革命的古樸村落,到智慧農業的現代化圖景;從煥發新生的傳統建筑,到游人如織的田園風光,鄉村振興的動人故事正在會昌大地上生動演繹。“中國會昌”微信公眾號推出《振興之路·會昌鄉村行》專欄,帶您走進各鄉鎮特色村莊,看變化、聽故事、品鄉韻,感受鄉村振興的強勁脈動。今天刊發第八篇:《富城鄉板坑村:守護綠水青山“金飯碗”》
在武夷山脈西麓的深山里,靜靜躺著一個有著得天獨厚生態資源的村莊——富城鄉板坑村。近年來,板坑村通過“生態、經濟、文化”三角支撐模式,奮力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板坑村是“會昌水塔”——石壁坑水庫的重要優質水源地,轄區山高林密,連綿近2萬畝的林地面積郁郁蔥蔥,板坑河流域內山形延綿,水質優良。走進板坑村疊水寨瀑布,轟鳴聲率先傳入耳中,百米瀑布飛瀉而下,在深潭中激起層層水花。四周青山如黛,云霧繚繞,宛如仙境。憑借這一自然奇觀,疊水寨瀑布每年吸引上萬名游客紛至沓來,成為當地生態優良的金字招牌。
然而,作為湘江源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板坑村肩負生態保護重責,即便手握“生態富礦”,卻不能開發。為了保障縣城供水水源純凈,2005年,縣委縣政府對板坑河流域實行全面禁伐封山,并實施庫區深山村整體移民搬遷工程。被限制發展的村民們只能發展水稻、毛竹、油茶、蜂蜜、香菇、紅菇等產業,分布零星的農業產業規模小、技術少、銷路窄,只能給當地村民帶來微薄的經濟收入。
轉機出現在當地對生態價值的重新審視與挖掘,2024年,駐扎在板坑村的湘江源生態林場將目光投向林下經濟,推行“林場+公司+農戶”共建模式,引進公司種植多花黃精、草珊瑚、高產短蔓天門冬等中藥材300畝,由林場提供林地、服務作股,公司負責種植施工、投資經營,當地村民參與務工增收。當下,林下經濟的蓬勃發展,成為板坑村發展的“重頭戲”,也燃起了村民們生態致富的新希望。
湘江源生態林場職工 肖小玲:我們始終將生態保護作為林場發展的根基。在日常工作中,常態化建立巡查機制,加強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守護好每一棵樹木、每一處水源;同時,探索生態價值轉化路徑,發展林下中藥材種植等特色產業,打造“生態+”產業鏈,讓綠水青山成為永續造福百姓的金山銀山。
保護到位的板坑河流域,水質優良。依托優質水資源,江西七十二峰食品飲料有限責任公司投資2400萬元在板坑村建成獨好泉水廠,生產經營的“怡自然”含鍶天然泉水,不僅生產出高品質飲用水,更促進水源地落實更為嚴格的保護措施。
江西七十二峰食品飲料有限公司負責人 高宗洲:我們公司在取水點周邊設立物理隔離設施與警示標識,嚴格做好水源安全防護措施。同時,我們優先聘用本地村民,帶動周邊產業、就業發展。
在生態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板坑村不忘紅色根脈的守護與傳承。板坑村村史館中復刻著村莊篳路藍縷的奮斗史,激勵一代又一代板坑人民建設家鄉。如今的板坑村,林間藥苗搖曳著生態紅利,車間流水線上流淌著共富希望,村史館記錄著這個生態靚村的時代發展足跡。
富城鄉板坑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曾慶華:下一步,我村將做精做優林下產業,深化生態與經濟融合,通過延伸林下產業鏈條、做優鄉村“微型旅游”等途徑,增加產品附加值,提升鄉村知名度,讓林下產業成為富民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