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5月16日長沙訊 5月16日,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國際工程機械再制造協同發展大會在長沙國際會議中心舉行,馬來西亞標準管理部門與國家建筑城建機械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簽訂了工程機械標準準入協議,標志著中馬兩國在工程機械領域的質量標準體系實現了“互認互通”,為雙方企業創造更規范、更高效的貿易環境,推動產業合作邁向新臺階。
活動現場,湖南省與海南省聯合發布《出口工程機械二手設備評估通則》及《出口工程機械二手設備評估服務規范》兩項地方標準,首次明確規定了出口工程機械二手設備的評估原則和總體要求、評估類別、評估對象、評估流程、評估內容、評估方法。評估對象則包括土方機械、混凝土機械、起重機械、樁工機械、掘進機械、鏟土運輸機械、路面施工與養護機械、高空作業機械、工業車輛、隧道工程機械等類別的二手設備。
兩省聯合發布的兩項標準,標志著湘瓊兩省在工程機械再制造標準化建設上實現了“從1到N”的突破,不僅為二手設備出口建立了“湘瓊標準”,更將成為對接國際標準的“橋梁”,助力中國工程機械在全球市場行穩致遠。
發展工程機械再制造產業,湖南省自貿區長沙片區擁有厚實的產業基礎和規模,集聚了近400家再制造維修出口企業,出口設備金額達到30億元,覆蓋21個國家。擁有開放的創新平臺和載體,長沙片區工程機械再制造及維修出口基地今年3月揭牌,實現了多項全國首創:頒發首張自貿試驗區再制造產品認證證書、首張增值稅專用發票、首張原產地證書,設立二手車出口登記服務站,為湖南工程機械再制造產品“出海”搭建了制度性通道。打造了湘瓊先進制造業共建產業園這一塊出海“跳板”,產業園聚焦工程機械再制造等先進制造業,三一、中聯、星邦等龍頭及配套企業已入駐,產業生態初步成型。
山河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付向東介紹,山河智能工程機械再制造設備廣泛出口至東南亞、非洲、中東、南美等地區。在自貿區長沙片區的指導下,山河智能圍繞行業痛點大膽探索,在工程機械再制造及再流通設備海關原產地證辦理等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為行業及企業盤活設備資產降本、提質、增效,提升了再制造及國內存量設備走向國際市場的便利性。
(中國日報湖南記者站 何純 朱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