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5月12日電 當滄州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的燈光漸暗,銀幕上最后一段京劇唱腔余韻悠長,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電影發行分公司主辦的“運河梨園夜·光影映萬家”京杭大運河沿線京劇電影巡游展映活動畫上了句號。
這場貫穿五一假期前后,跨越北京、天津、滄州、濟寧、蘇州、杭州六城的文化惠民巡游展映,以國家“跟著電影去旅游”為響應,通過連接中國電影誕生120周年與京劇誕生“徽班進京”沿運河北上的歷史節點,將“京劇電影工程”中影出品的多部京劇電影佳作帶給了運河沿岸的人民,在千年運河兩岸譜寫了一曲傳統與現代交融的文化長歌。
天津與滄州作為京劇電影巡游展映活動的最后兩站,圓滿完成這場文化巡禮的傳承接力。在天津,依托“中影校園影視公益服務平臺”“中影影視思政大課堂”,電影巡游展映走進天津市第一中學的校園,與近百名大中小學生展開了一場關于文化傳承的光影對話,為莘莘學子開啟了一堂別開生面的“文化思政課”。京劇電影《九江口》導演劉學忠現身活動現場,分享影片的創作初心,“戲曲電影可以讓大中小學生通過電影這一載體,去了解中國戲曲這種博大精深的藝術形式。每一段戲曲故事,都會給予當代青年人一些全新思考。”
思政教師則通過解讀京劇電影《九江口》,將京劇中的傳統文化、歷史故事、英雄風骨化作可感可觸的藝術體驗,引領現場同學感受京劇中的“忠孝節義”;在天津京劇院花臉演員劉嘉欣示范與教學下,青年學子還跟著模仿京劇動作,在戲曲的獨特身段里觸摸到傳統文化的溫度,播下文化自信的種子。
在本次巡映活動的收官站滄州,一場別具一格的非遺文化盛宴在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中上演,傳統戲曲藝術與非遺文化展示完美融合,打造出獨具特色的文旅新體驗。展示館內京劇電影《四郎探母》中蕩氣回腸的唱腔在運河上空回蕩,與陳列的非遺展品形成跨越時空的對話,這段用光影鐫刻的非遺文化融合瞬間也被珍貴館藏。楊四郎思鄉唱段,仿佛與運河潺潺流水聲交織在一起,訴說著千百年來運河兒女的家國情懷。
映前的非遺文化知識問答環節中,現場觀眾爭相搶答關于京劇藝術、運河文化等方面的趣味問題,不少家庭全家出動,父母帶著孩子在互動中學習傳統文化知識,也在活動現場寫下對傳統文化的“小小心愿”,“我想學京劇表演”“京劇臉譜真好看”“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京劇電影”……這些純真質樸的留言,不僅傳遞著孩子們對京劇藝術的喜愛,也描繪出一幅薪火相傳的生動畫面。
梨園雅韻,賦能城市新風景;千年運河,串起文旅新篇章。此次京杭大運河沿線京劇電影巡游展映活動,以創新的“一城一特色”文旅融合體驗,為六城觀眾帶來了沉浸式的傳統文化之旅。北京的京劇溯源,天津的青春思政,蘇州的水上雅集,杭州的徽班故事會,濟寧的“京劇教學”特別場,滄州的非遺文博之旅,不僅讓千年國粹在當代語境中生長出新的文化根系,也在小長假期間豐富了觀眾旅游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