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以“AI賦能英語教學創新的理論與實踐”為主題的2025國際英語教育中國大會專題研討會在杭州舉行,活動旨在探討AI與英語教學深度融合的新路徑,助力基礎英語教學邁向更高水平。來自全國各地近千名中小學英語教師及教研員參會。
本次研討會由國際英語教育中國大會組委會主辦,浙江省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分會、杭州市中小學教師培訓中心、杭州師范大學基礎教育發展中心和國際英語教育研究會聯合主辦,杭州外國語學校承辦。
中國日報社秘書長兼21世紀報社總編輯曾慶鍇、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主任何東濤、杭州外國語學校黨委書記王華琪出席開幕式并致辭。
中國日報社秘書長兼21世紀報社總編輯曾慶鍇致辭
曾慶鍇指出,在人工智能重塑教育生態體系的進程中,基礎外語教育工作者需肩負雙重使命:既要善用人工智能助力課堂教學,更需筑牢人文根基。他建議構建人機協同育人機制,推動外語教育與國際傳播的深度融合與創新發展,為培養兼具全球勝任力與家國使命感的新時代人才提供重要支撐。
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主任何東濤致辭
何東濤表示,在教育部等九部門發布《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的背景下,本次研討會聚焦基礎外語教育,探討人工智能在英語教育中的應用,助力參會者學習和了解更多英語教育中AI運用的前沿理論和運用場景技巧,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
杭州外國語學校黨委書記王華琪致辭
王華琪立足杭外經驗提出三點主張:一是外語學科在工具價值基礎上,要著力培養學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二構建跨學科融合生態,突破傳統課堂邊界,打造外語學科辦學特色;三是外國語學校應探索創新拔尖人才培養新模式,培養國家急需的高素質人才。
澳門城市大學校長劉駿教授作主旨發言
在主旨發言環節,澳門城市大學校長、國際英語教育研究會主席劉駿教授以“構建語言教育人工智能倫理框架”為題展開。他指出,該框架涵蓋多個關鍵要素,包括透明性、公平與包容性、隱私與數據保護、責任機制、教育誠信、跨學科協作、教師持續專業發展以及評估機制。劉駿教授介紹了由國際英語教育研究會發起的人工智能倫理指導方針,為教師與學習者的AI應用提供倫理指引。
華南師范大學劉曉斌教授作主旨發言
華南師范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副院長劉曉斌教授的主旨發言聚焦于中小學英語教學的數字化轉型,圍繞當前教學實踐中分層教學難以落實、個性化閱讀資源短缺、聽說訓練材料開發成本高、課堂互動不足等突出問題,探討了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和語音技術為支撐的創新解決方案,系統介紹了利用AI優化教學流程、提升教學效率的具體策略與方法,為中小學英語教學的智能升級提供了可行路徑。
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葛炳芳老師作主旨發言
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英語教研員葛炳芳老師在主旨發言中圍繞“PACE”框架,提出了賦能英語教學專業人員的AI驅動路徑。該框架包括實踐提升(Practical Enhancement)、適應性思維(Adaptive Mindset)、持續專業發展(Continuou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和有效融合(Effective Integration),并以TPACK等教育理論為基礎,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教學改進策略。他認為,通過擁抱人工智能帶來的創新工具,英語教師不僅能夠提升教學質量,更能營造個性化、富有吸引力的學習環境,從而實現學生學習效果的可量化提升。
英國利茲大學客座教授Simon Borg教授作主旨發言
西挪威應用科學大學、英國利茲大學客座教授Simon Borg的主旨發言聚焦于如何將評估轉變為積極的學習體驗。他指出,評估不僅關系到學生的學業成績,更深刻影響其學習情感和自我效能感。在實際教學中,評估常常未能與有效的教學理念相契合。他剖析了評估理論與實踐之間存在落差的原因,并指出無效評估策略帶來負面影響。Simon Borg教授提出了教師可以采取的反思與改進措施,以促進更加積極和有益的評估實踐。
圓桌對話環節
在圓桌對話環節,澳門城市大學劉駿教授、華南理工大學劉曉斌教授、浙江省教育廳英語教研室葛炳芳老師就“AI 如何重塑英語教學”的主題展開高水平對話。與會專家圍繞人工智能在教學理念更新、教師角色轉變、教學內容生成、課堂管理優化、評估方式革新等方面的應用展開深入討論,就AI技術賦能英語教學的現實路徑、實踐挑戰與未來愿景進行了多角度交流,旨在推動教育工作者對AI技術的理性認識與有效運用,為探索AI與英語教學深度融合的創新方向提供思路。
本次研討會還設置基礎教育全學段分會場,通過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平行會場,開展課例展示與專題報告,展示AI賦能下“教-學-評”一體化教學的典型案例與研究成果,為參會者提供了豐富的AI賦能英語教學的實踐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