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4月24日電(記者 鐘南)4月23日,加快推動人工智能發展是國資央企發揮功能使命,搶抓戰略機遇,培育新質生產力,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在第30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在新華書店(總店)舉行了以“AI賦能新型工業化:探索工業發展的未來路徑”為主題的小新書院世界讀書日特別活動。
在當前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人工智能發展方興未艾的背景下,出席嘉賓圍繞人工智能的革命性影響、國資央企功能定位、人工智能賦能產業轉型升級等話題展開熱烈交流,分享真知灼見,共話人工智能時代國資央企的新使命新擔當。
人工智能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途徑。當前,人工智能已經從大語言模型發展到多模態大模型,并進一步向具身智能的方向演進,其革命性影響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劉尚希在主題分享時表示,當下,人工智能的發展已經超越了工業化的邏輯。在工業化時代,所有權是排他性所有權,可以稱之為絕對所有權。“數據在使用中具有非競爭性、非排斥性,而且,數據的使用是越用越多的,作為關鍵生產要素的數據,具有很強的滲透性,會滲透到傳統的生產要素中,也會滲透到各行各業。”劉尚希說。他認為,應該充分認識數字化、數字革命給人類生存發展帶來的深刻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是幾個行業,而是全方位的影響。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黃群慧認為應把握兩個重點。一是人工智能的基礎設施建設。從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來看,算力是大國博弈的關鍵。“‘十五五’期間,我們要考慮如何把算力基礎設施建設與區域算力布局結合起來。”在黃群慧看來,我國發展人工智能的第二個重點是“智能母工廠”。企業在國內保留智能母工廠,將先進制造、工藝、工序、人才培養、核心研發等重要的能力都放在智能母工廠,然后企業可以通過復制智能母工廠的形式走向世界各地。
2024年1月,國家數據局等部委聯合印發《“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旨在充分發揮數據要素乘數效應,賦能經濟社會發展。
在主題分享中,中國移動集團級首席專家孫滔聚焦網絡和人工智能的重要聯系。他表示,在未來的6G時代,智能體將成為關鍵應用,智能終端、無人機、智能車、協作機器人等都將成為具有自主能力的實體。
“未來這種智能體的數量會非常多,甚至能超過人的數量。”孫滔說,未來的智能體世界將催生信息通信服務產生三大變化:一是服務對象的重新定義,不再是碳基的人,而是硅基的人工智能;二是新的交互范式,智能體之間的通信是主動發起的,不需要人來做通信的連接;三是智能體之間的溝通需要數據、算力來完成,這就需要信息和網絡的基礎設施繼續演進。
活動現場,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主任楊景百,新華書店總店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朱濤,中國移動咪咕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王剛共同發布了《國家工業密碼》圖書。楊景百代表出版方向新華書店總店、中國移動咪咕公司贈送了新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