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在浙江上學的烏蘭察布女孩,寫的作文《舊軌還鄉》感動了萬千網友并登上社交平臺熱榜。文章以細膩筆觸將乘火車歸鄉的旅途經歷娓娓道來,輕輕撥動了無數人的心弦,牽出心底對故鄉那份悠悠情思。
16萬公里的鐵路網,托舉起流動的中國。在現實廣袤的大地之上,鐵軌宛如兩條沉默卻有力的臂膀,它們所承載的,并非僅僅是呼嘯而過的列車,而是當下民生幸福的厚重寄托。高鐵如銀色的閃電,風馳電掣,以破竹之勢穿越山川湖海,在大地之上書寫著速度的傳奇;慢火車則似溫情的使者,悠悠前行,滿載著溫情和希望,將美好生活照進沿途山鄉。二者看似一快一慢,風格迥異,卻如和諧交織的音符,共同串聯起了民生幸福的脈絡。
高鐵拓展幸福民生邊界。從冰天雪地、銀裝素裹的北國冰城,到椰影搖曳、浪潮澎湃的東海之濱,高鐵宛如穿梭其間的巨龍,攜著時代的勁風呼嘯而過。務工專列承載著游子背井離鄉拼搏的夢想,在城市與鄉村之間蜿蜒穿梭;旅游專列悉心串聯起沿途的旖旎風光、民俗風情,徐徐奔赴一次次詩意旅程;高考專列托舉起莘莘學子的憧憬與希望,駛向未來的光明彼岸。與此同時,鐵路服務也在不斷推陳出新:廣西高鐵定期票計次票提檔升級,進一步降低通勤族的出行成本,老年常旅客會員積分優惠措施進一步激發銀發市場消費潛能;高鐵列車上演的非遺文化播撒文化自信的種子。結合民生需求開行的特色專列,不斷提檔升級的服務,鐵路快慢交織,正為推動區域經濟融合、拓展民生幸福邊界提供強勁動力。
慢火車續寫煙火民生詩篇。當高鐵在繁華都市間奏響速度的激昂華章,一列列慢火車卻不緊不慢地穿梭在崇山峻嶺抑或是鄉野之間,書寫著人間的煙火,傳遞著獨有的溫情。在廣袤的田野山間,81對公益性“慢火車”以低廉的票價、優質的服務和公交化的開行模式,成為民眾外出務工、求學、就醫等需求的關鍵紐帶。往返烏魯木齊至和田間的“慢火車”上,列車長化身“帶貨直播”,拓寬特色農產品銷路;水紅鐵路沿線,依托三個火車站和兩趟慢火車,貴州苗寨打通了特色農產品和旅游產業鏈,實現了群眾的致富夢;在廣州白云開往寧波的K210次列車上,連辦五年的招聘會,托舉起無數平凡人生的新起點。從帶動脫貧攻堅,再到助力鄉村振興,“慢火車”搭載著鄉親們的希望,不斷奔向美好生活。
高鐵與慢火車,兩者在速度、服務對象與區域等方面大相徑庭,卻于時代發展進程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高鐵代表著效率與發展,拉動經濟快速前行,拓展人們生活的邊界;慢火車則象征著關懷與堅守,做社會溫情的守護者,在欠發展地區扎根,不讓任何一個角落被時代發展浪潮遺忘。二者攜手并肩,共同勾勒完善出美好的鐵路出行圖景,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動力。(吳柯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