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茶“圈粉” 城市“出圈”|長沙新消費“五小虎”系列報道
國風美學+“中茶新做”,茶顏悅色用一杯奶茶使城市“吸睛力”加倍,“出湘”之后布局湖北重慶江蘇
編者按
解碼 “新消費之都”的崛起密碼,探尋現象級品牌的成長基因。即日起,長沙晚報推出長沙新消費 “五小虎”系列報道,深度解析茶顏悅色、文和友、鳴鳴很忙、水羊集團、安克創新等本土品牌如何蝶變為城市消費名片,解碼其在產品創新、場景營造、文化賦能等方面的破局之道。敬請關注這組見證中國消費升級浪潮的城市樣本,共同發現新消費時代的長沙力量。
小虎名片
奶茶虎——茶顏悅色
長沙本土奶茶頂流,憑借國風美學與“中茶新做”的創新模式,成為Z世代追捧的新中式茶飲品牌。目前“茶顏家族”品牌已邁過千店門檻,除湖南外,已布局湖北、重慶、江蘇。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劉捷萍
在五一商圈的人流中,手捧一杯茶顏悅色,已成為游客打卡長沙的“標準動作”。這家誕生于2013年的茶飲品牌,雖然擁有濃濃的長沙地域標簽,但并不影響它走紅全國。一杯“幽蘭拿鐵”圈粉無數,更是社交平臺上的熱搜常客。究竟有什么魔力,讓茶顏悅色深受年輕人青睞?開出1000+直營店后,茶顏悅色是否要做全國品牌?
從“失敗清單”到“文化符號”
茶顏悅色創始人呂良的創業故事充滿戲劇性。這位曾在電影院賣爆米花、開過鹵味店的“中等生”,在經歷多次創業失敗后,將目光投向茶飲賽道。
2013年前,長沙流行臺式奶茶。呂良選擇以 “中國風” 破局:“中茶新做”,純茶加純牛奶搭配奶沫、奶油和堅果;產品命名如“幽蘭拿鐵”“聲聲烏龍”充滿詩意;門店裝修采用綠墻灰磚、雕花木門,甚至將故宮名畫印上紙杯。這種“傳統文化年輕化”的策略,讓茶顏悅色迅速在長沙市場站穩腳跟。
“我們恰好選對了賽道,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重新定義茶文化。”呂良坦言。品牌創立初期,他推出“永久求償權”服務——顧客對飲品不滿意可隨時免費重做,這種“低姿態”反而贏得了口碑。如今,茶顏悅色在長沙擁有300余家門店,高峰期單店日銷超4000杯,成為城市文化符號。
產業鏈重構背后的 “長期主義”
4月2日,位于望城經開區的茶顏悅色自研生產基地一期項目,正在進行生產設備安裝調試,計劃今年上半年正式投產運行。
當茶飲行業陷入 “萬店大戰”,茶顏悅色卻選擇 “逆流而上”:投資5.2億元建設研發生產基地,布局茶萃全自動生產線;孵化咖啡子品牌“鴛央咖啡”,推出“茶+咖啡” 特調產品;試水“晝夜詩酒茶”藝文小酒館,探索“茶+酒”消費新場景……這些動作背后,是對供應鏈和產品創新的深度思考。
“自建工廠就像華為的‘芯片計劃’,是對核心技術的長期投入。”呂良表示,生產基地建成后將覆蓋5000家門店的原物料供應,同時聯合科研機構開展技術研發。這種 “重資產”模式在行業內并不多見,但正是這種 “笨功夫”,讓茶顏悅色在原料品質、新品迭代上保持優勢,也為它走出長沙夯實了基礎。
本周一,茶顏悅色江蘇常州首店開門迎客。至此,它已在湖南、湖北、重慶、江蘇開設直營門店700多家。子品牌鴛央咖啡、古德墨檸、晝夜詩酒茶小酒館在長沙合計約300家門店。
長沙新消費的“共生效應”
茶顏悅色的崛起,正是長沙新消費品牌“綠色生態”的縮影。
“茶顏能夠成長起來,離不開長沙這片沃土。”在茶顏悅色創始人孫翠英看來,市、區各級政府紛紛推出促消費活動,發放消費券刺激消費;天心區從規劃、政策、平臺、生態、資金等方面,服務企業發展;公安、環衛等部門全力護航“夜經濟”升騰“煙火氣”;商務部門為茶顏“走出去”出謀劃策……“職能部門背后的支持,讓企業更有安全感,能心無旁騖地做生意。”
近年來,長沙在全國首創“1+3”新消費產業服務模式,圍繞產業研究、企業服務、資本加持等方面形成服務閉環,為新消費品牌在長沙生根開花、枝繁葉茂提供了土壤。政策紅利與市場活力交織,果呀呀、三頓半、檸季、楂堆等飲料品牌不斷向上向前。
在坡子街,茶顏悅色與果呀呀的聯名店推出“牛油果大戰椰子”等創意飲品;在高橋,咖啡館“小咖主”將非洲咖啡豆與桂花酒釀結合;在家里,三頓半的速溶咖啡借助電商渠道進入大眾日常咖啡場景……這些場景不僅重構了消費體驗,更將長沙推向“新消費之都”的前沿。《2023新茶飲研究報告》顯示,長沙新茶飲門店密度全國排名第五,達每萬人3.5家。
從“網紅”到“長紅”的進化密碼
面對行業競爭,茶顏悅色始終堅持直營模式,謹慎擴張。這種“慢節奏”背后,是對品牌調性的堅守。“我們不追求規模,而是希望成為‘活久見’的百年老店。” 呂良表示,品牌部平均年齡25歲的團隊,每天都在為設計、話題與管理層 “Battle”,確保創新與文化內核的統一。
如今,茶顏悅色的周邊產品已延伸至文創、茶具、零食等領域。從一杯奶茶到一種生活方式,茶顏悅色的12年成長,映照出長沙新消費從“現象級”到“生態級”的蛻變。當茶與咖啡交融、傳統與現代碰撞,長沙這座城市正以創新姿態,書寫著中國消費市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