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在3月15日全球文明倡議提出兩周年之際,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于3月14日在《中國日報》刊發署名文章,文章指出自全球文明倡議提出以來,故宮博物院通過系統化、多維度的創新實踐,構建中華優秀文化傳承與國際對話交流合作的創新模式,努力成為文明交流互鑒的中華文化會客廳。中文全文如下:
故宮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承載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匯聚地,更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歷史見證。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標志著曾經的皇家禁苑歷史性地轉變為人民的博物館。百年來,故宮博物院始終肩負著守護中華文明瑰寶,促進文明對話的重要使命。當今世界,增進文明對話交流、促進文化繁榮發展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追求。全球文明倡議提出以來,故宮博物院通過系統化、多維度的創新實踐,構建中華優秀文化傳承與國際對話交流合作的創新模式,努力成為文明交流互鑒的中華文化會客廳。
一、典守珍護,以國際標準筑牢文物保護基石
文化遺產保護是文明傳承和交流互鑒的根基。為應對氣候、社會、體制機制等變化中產生的文化遺產保護新問題,故宮博物院積極搭建標準化組織,實施零廢棄項目,促進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及文化遺產保護的國際化合作。
故宮博物院于2022年啟動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在全面總結管理經驗的基礎上,以國標文件為指導,構建以技術標準為主,管理標準和工作標準相配套的遺產保護標準體系,整體提升遺產保護技術與管理水平,實現管理改進、效益增長、成果轉化。2024年,全球首個針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技術委員會——國際標準化組織文化遺產保護技術委員會(ISO/TC 349)獲批成立,秘書處落戶故宮博物院,我院同時擔任首屆主席。這為我國在遺產監測、評估和保護修復的國際標準化工作帶來新契機。此外,我院自2020年起推行“故宮零廢棄”項目,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遺產保護,還召開世界遺產地綠色發展圓桌會議,參加2021至2024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向世界展示中國遺產地綠色低碳發展成果,為全球節能減排與氣候變化應對貢獻中國智慧。
二、學術立院,以開放理念深化國際交流合作
學術研究是博物館事業不斷前行的核心,也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支撐。我院始終以兼收并蓄的態度、開放包容的理念構建國際學術交流機制,推動世界文明共同發展、整體進步。
我院擁有多樣化的科研平臺,其中“中國-希臘文物保護技術‘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旨在建設文物保護技術領域多學科協同創新與資源共享的國際平臺,它在對外共享儀器設備的同時,探索文物高清采集與多元檢測數據三維融合展示技術,在三星堆和新疆建立工作站,充分發揮高質量匯智創新平臺的引領作用。
我院與多國開展聯合考古,自2014年起,故宮考古學者以環印度洋貿易為軸心、以陶瓷考古為抓手,先后在印度、肯尼亞、阿聯酋等地區開展考古,展示中國考古學的理念、方法與手段,為理解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中外文化交流提供新視角。
人才交流培養方面,與國際博物館協會和國際文物修護學會合作成立培訓中心,2024年在澳門揭牌故宮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心,創立并啟動兩批“太和學者”項目,通過培訓和互訪構建平等對話新局面。同時,通過“太和論壇”“‘文化+科技’國際論壇”等一系列國際論壇和學術會議,吸引大批海內外專家學者及業界代表,共同推進遺產保護和博物館建設事業。
三、開放交流,以國際視野搭建展覽展示平臺
展覽展示是博物館推動文化交流的最直觀形式。故宮博物院以豐富的院藏文物為基礎,積極舉辦中外文化交流展覽,以寬廣胸懷推動文化“走出去”“引進來”,打造國際化展覽展示平臺,共享文化成果、共促交流對話。
2012年以來,我院先后組織50余次赴境外文物展覽,參與20余次境外展覽,在全球形成了極受歡迎的對外宣傳品牌。同時,積極引進境外展覽,與超過20個國家和地區合作,引進精品展覽18次,促進文化“雙向互動”。例如,2018年,大型國際文物展“鳳舞紫禁:清代皇后的藝術與生活”先后在美國波士頓、華盛頓展出,高質量的展出內容與展覽服務被《華盛頓郵報》評為“一流的展覽”。2022年,“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開館,成為傳統與現代、中國與世界交流的文化展示平臺。2023年3月15日,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球文明倡議的當天,我院與巴基斯坦國家遺產與文化署考古與博物館局合辦的“譬若香山:犍陀羅藝術展”開幕。該展是截至目前在中國境內舉辦的最大規模的犍陀羅藝術展。2024年舉辦的沙特“埃爾奧拉”、伊朗“璀璨波斯”,以及“歷史之遇”聯展,聚焦中國與西亞古代文明間的交流互鑒,成為我國外交重大成果在文化領域的直接體現。
四、教育傳播,以跨界創新賦能公共文化服務
教育和傳播是博物館的重要職能。故宮博物院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以跨界合作、公眾教育、文創產品等形式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探索闡釋傳播的新路徑。
我院與眾多社會機構跨界融合,打造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綜藝節目《國家寶藏》、舞臺劇《只此青綠》《甪端》等眾多文化產品。尤其是根據院藏宋代《千里江山圖》編創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已在全球演出近700場,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亮麗名片。
故宮教育項目自2016年起已輸出至法國、日本、澳大利亞等15個國家。目前正與英國斯特靈大學開展故宮文化遺產海外傳播合作項目,實現更準確的跨文化闡釋和更廣泛的教育傳播。
文化創意產品也是對話國際的媒介之一。2019年來,我院參加品牌授權展等國內外交流活動23次。2023年杭州亞運會和2024年巴黎奧運會期間,我院兩次與“中國之家”合作,以文創和數字化手段展示中華傳統體育文化,為加強中外文化與體育交往貢獻力量,不斷擴大文化傳播力和國際影響力。
以文載道、以文傳聲,在全球文明倡議提出兩周年之際,故宮博物院也迎來建院百年。未來,我們將繼續堅守使命,不斷拓展國際合作的方式與內容,持續提升文化傳播的廣度與深度。我們將以文物保護為基礎,以學術研究為核心,以展覽展示為窗口,以教育傳播為紐帶,爭做全球文明倡議的忠實踐行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