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江西撫州宜黃戲:曲韻新聲 璀璨傳承
位于江西省撫州市宜黃縣的棠陰古鎮有著900余年建鎮史,行走在這里,獨具特色的贛派建筑令人目不暇接。明代戲曲家湯顯祖的《牡丹亭》,正是在棠陰古鎮,由宜黃戲班首演。如今,歷經數百年的風雨洗禮,宜黃戲依然閃耀著獨特的光芒。
宜黃戲,這一古老的藝術瑰寶,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據記載,在宜黃戲鼎盛的清嘉慶至光緒時期,唱戲的演員達到3000余人,戲臺遍布鄉村,宜黃成為當時贛東一帶戲曲活動的中心。
2006年,宜黃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后,宜黃戲相關保護傳承工作得到了極大推進。宜黃戲之所以能入選非遺,就是因為唱腔有特色。“這些唱腔是怎么來的?為什么能這么好?”帶著這樣的疑問,宜黃縣文化館原館長吳復如整理出包括二凡、西皮和其他曲調,以及曲牌和打擊樂在內的全部宜黃戲音樂,形成了《宜黃戲音樂資料匯編》一書。“宜黃戲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它的歷史流變見證著中國戲曲發展、融合、演變的過程,是研究我國戲曲演變軌跡的標本。”吳復如說。
今天,宜黃戲也在與時俱進。2024年,宜黃戲演出活動緊湊而豐富,其中本地演出190場,深入鄉村基層61場,開展對外交流演出10場,瀕危劇種演出70場。演出地點涵蓋了城市劇院、鄉村文化廣場、學校以及其他地區的專業戲曲舞臺等多種場所。在開展“戲曲進萬家”“非遺進校園”等線下活動外,當地還積極拓展線上平臺,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多媒體、網絡直播等,讓更多的人能夠欣賞到這一藝術瑰寶;同時將宜黃戲與現代文化元素相融合,創作出一系列符合當代觀眾審美需求的新劇目。
宜黃戲的未來充滿希望,相信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宜黃戲會不斷創新發展,成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力量。
(撰文:劉小草 攝影:尹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