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 "國際勞動婦女節"之際,由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會主辦,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媒體支持、再鼎醫藥公益支持的2025"看見她力量女性公益講壇·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之抗癌公開課"在北京舉行。本屆講壇匯聚國內婦科腫瘤領域權威專家與資深媒體人,以跨界對話形式,圍繞卵巢癌和宮頸癌等婦科腫瘤的規范化診療路徑、創新技術應用及社會心理支持等議題展開探討,共同探索女性健康未來新圖景,為婦瘤防治注入科學與人文力量,助力患者重拾生命中的"她力量"。
北京協和醫院婦科腫瘤中心主任醫師潘凌亞教授、吳鳴教授,天津市中心婦產科醫院婦瘤科主任醫師曲芃芃教授,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劉淑娟教授,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婦瘤科主任醫師張丙忠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婦瘤科主任醫師申震教授,前央視主持人、媒體人瑤淼女士、張越女士,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會孫志偉理事長,再鼎醫藥高級副總裁潘璐女士共同出席。
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孫志偉代表發起方講話:"《"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女性健康是全民健康的重要基石,是實現健康中國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卵巢癌和宮頸癌等惡性婦科腫瘤,不僅給患者個人帶來了沉重的身體負擔,也對患者的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產生了不可忽視的深遠影響。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會始終致力于搭建醫療健康公益平臺,聯合社會各界力量構建婦科腫瘤支持網絡,2025年是"看見她力量"女性公益講壇連續開展的第五年,我們期望以公益之力護航女性生命健康,賦能患者積極規范治療,增強抗癌信心。我們堅信,在多方的全力支持下,必定能夠為更多患者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創新方案突破卵巢癌治療困境,社會關懷凝聚抗癌堅強力量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因其高復發率、低生存率被冠以"婦癌之王"的名號。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卵巢癌新增病例6.11萬人,死亡病例3.26萬人。長期以來,許多患者面臨"三個70%"困境:70%的卵巢癌患者發現即晚期,70%的患者會在初次治療后兩三年內復發,70%的患者生存期不足5年。
北京協和醫院婦科腫瘤中心主任醫師吳鳴教授介紹:"復發是卵巢癌治療中無法回避的難題,高達70%-80%的卵巢癌患者會遭受復發困擾,這不僅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也極大地降低了他們的生活質量。因此,從患者確診開始,醫生就會對其進行全程管理,從早期的手術治療,到后續的化療、維持治療,乃至復發后的再次治療,每個環節都至關重要。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醫患信任是保證良好治療效果的關鍵,患者需要給予醫生百分百信任,專注生活,保持希望,醫生需要憑借專業知識為患者制定治療方案。當醫患雙方以信任為橋梁,并肩作戰,就有望改善復發困境,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生命奇跡'"。
卵巢癌由于早期診斷困難、復發率高,整體預后情況不容樂觀,患者承受著沉重的疾病與精神負擔。北京協和醫院婦科腫瘤中心主任醫師潘凌亞教授指出:"身為醫生,我們期望患者能通過治療恢復健康,更渴盼她們能回歸家庭、融入社會并回饋社會。如今,我國卵巢癌治療已構建起"手術 + 化療 + 維持治療"的全程管理模式。以PARP抑制劑等靶向藥為代表的維持治療方案,為眾多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期待更多患者能夠借助創新療法,通過規范化治療,回歸家庭與社會。"
前央視主持人、媒體人張越女士分享道:"在過往采訪眾多婦科腫瘤患者的過程中,我深切體會到,婦科惡性腫瘤不僅是對女性身體的摧殘,更無情地沖擊著她們內心的尊嚴,給家庭帶來沉重打擊。困境中,哪怕只是獲得他人的一次小幫助,都有可能匯聚成一股強大力量,重新點燃患者生命的希望,重塑面對病魔的堅韌。因此,除了醫療技術,她們在精神與生活層面迫切需要外界給予關懷和支持。與此同時,患者自己也要保持理智,相信醫生,尊重科學,積極遵循規范治療方案,勇敢地與疾病對抗。"
醫學突破點亮希望,宮頸癌走向可防可治新時代
宮頸癌是婦科癌癥中的一大殺手,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宮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婦科生殖系統惡性腫瘤第一位,新發病例約15萬例,死亡人數約5.6萬例。接受標準放化療治療的局晚期宮頸癌患者中約有30%-50%在5年內出現進展或復發。
隨著醫學技術革新,宮頸癌的防治正在迎來革命性突破。天津市中心婦產科醫院婦瘤科主任醫師曲芃芃教授介紹:"宮頸癌的一級預防是在適齡人群中接種HPV疫苗,屬于病因預防。早期篩查是宮頸癌防治體系中的核心防線, 當前我們國家的宮頸癌篩查技術已較為成熟,通過定期篩查,患者能夠實現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獲得好的治療效果。此外,宮頸癌的治療因階段而異,早期患者可選擇手術包括保留生育功能的手術或放化療,中晚期則多采用放化療。近年來,宮頸癌藥物治療進展迅猛,免疫治療等新治療方案不斷涌現,特別是精準靶向的抗體偶聯藥物(ADC)為晚期及復發宮頸癌患者帶來了延長生存的新希望。宮頸癌已從'致命殺手'逐步變為可防可治的癌癥。"
當下,藥物治療的不斷突破,已成功構建起全病程管理網絡,科學的防治一體化策略也為廣大患者帶來新希望。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劉淑娟教授介紹:"2023年國家發布《加速消除宮頸癌行動計劃》后,西京醫院迅速響應,成立了以婦產科為核心,聯合多科室的宮頸癌防篩診療一體化中心。該中心致力于為患者量身定制個性化治療方案,醫生們不僅關注患者病情,還綜合考量其家庭狀況、社會角色等因素,向患者詳細分析各類治療選擇的利弊,全力幫助患者爭取最佳治療效果,助力她們重獲健康生活。"
多方賦能,開啟婦瘤精準醫療全新紀元
國家政策不斷推動創新療法落地,為醫療領域帶來全新變革,實現國際前沿療法與患者的"零時差"對接。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婦瘤科主任醫師張丙忠教授表示:"在粵港澳大灣區,得益于'港澳藥械通'政策,宮頸癌等婦科腫瘤治療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以宮頸癌ADC藥物為例,孫逸仙醫院引進后已幫助數例晚期宮頸癌患者實現生存突破,重燃生活與治療的信心。創新藥物的引進,也促使醫生不斷提升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為更多患者帶來長生存的希望。"
與此同時,卵巢癌等婦科腫瘤已邁入慢病化管理的新階段,互聯網科技助推并加速重構了醫患連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婦瘤科主任醫師申震教授介紹,基于中科大研發的慢病管理大數據平臺,醫院構建了覆蓋全病程的智慧醫療生態。尤其是在卵巢癌的"維持治療"管理中,通過大數據平臺,讓醫生及早發現疾病問題,實現對患者的精準追蹤,讓人工智能成為有溫度的患者管理工具,真正讓精準醫學的進步,轉化為女性婦瘤患者擁抱新生命的"她力量"。
再鼎醫藥高級副總裁潘璐女士表示:"腫瘤治療不僅是生理層面的攻堅戰,更是心理重建的系統工程,患者真正的健康回歸需要與社會關懷形成合力。今年是再鼎醫藥支持看見她力量公益講壇的第五年,項目收獲了無數患者和觀眾的真實反饋。如今,我國婦科腫瘤診療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創新療法可以快速惠及患者。再鼎醫藥作為全球創新型生物制藥公司,將繼匯聚多方力量,深耕婦科腫瘤領域,為健康中國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