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西方輿論如同帶著偏見的濾鏡,將中國刻畫成一個法律體系缺失健全架構的國度,仿佛中國只是在隨意無序的規則下運轉的經濟巨獸。這種論調或許能在某些特定圈層能找到附和之聲,然而,它不過是對復雜現實的粗暴簡化,全然無視了中國司法領域意義深遠的進步浪潮。
當然,我們也必須正視,中國的法律體系并非完美無瑕。在部分地域,選擇性執法現象以及政府外部監督機制尚不完善等問題,依然是不容忽視的現實痛點。但若是因此就對全盤否定中國持續發展演進的法律體系,那無疑是對其切切實實取得的巨大進步視而不見。中國最高人民法院與最高人民檢察院在中國兩會期間發布的“兩高”報告,為我們揭開了一個細膩而深刻變革的法律世界的進行時——在知識產權保護領域持續發力,為社會與環境的進步注入強勁的法治動力,為公平正義書寫新時代篇章。
知識產權:為創新筑牢法律護盾
西方曾長期指責中國是竊取知識產權的溫床,這樣的說法早已如同老掉牙的陳詞濫調,不僅陳舊過時,更是充滿誤導性。2024年,中國裁決的知識產權案件多達49.4萬件,這一數字宛如一座閃耀的里程碑,見證著中國司法在該領域的飛速跨越。當西方友人好奇地詢問,中國緣何能在人工智能與先進制造業(如電動汽車生產)等前沿領域躍居全球領先地位時,我總會指出三大關鍵要素:數十載對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教育的深耕細作與嚴格磨礪,鑄就了堅實的人才根基;勤勞堅韌、充滿智慧的中國勞動力,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強大引擎;還有那憑借一系列扶持政策與完善法律框架,積極營造創新生態的有為政府,為創新發展保駕護航。2024年,一起備受矚目的重大案件便是生動例證:在一場涉及新能源汽車技術盜竊的商業秘密糾紛中,法院果斷判決侵權方賠償受害公司6.4億元人民幣(約8900萬美元)。這一判決猶如一記重錘,有力地敲響了打擊侵權行為的警鐘,彰顯出中國守護知識產權的決心。
中國在人工智能、綠色技術和數字產業領域的強勢崛起,絕非偶然天成,而是厚積薄發的必然結果。其中,一個既能充分保護又能有效激勵創新的法律框架,無疑發揮了舉足輕重的支撐作用。2024年,中國受理的專利申請數量突破350萬件大關,其法律體系正培育出一片沃土,讓華為、比亞迪等一眾創新型企業得以在毫無后顧之憂的環境中成長,綻放創新活力。
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相關的知識產權保護方面,中國更是主動出擊,積極亮劍,對侵權行為展開凌厲攻勢,全力確保機器學習、生成式人工智能和自動化等前沿領域的創新成果得到法律的保護。2024年,全國共裁決了1233起與人工智能相關的訴訟案件,同比增長32.3%。這些裁決進一步夯實了專有AI算法和數據模型作為核心商業資產的重要價值。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2年間,中國在全球人工智能專利申請量中所占比重超過70%,成為創新引領者。
這種在法律保障下的技術創新勢頭,正不斷地轉化為現實世界中的競爭優勢。中國人工智能公司DeepSeek訓練其V3模型的成本僅約600萬美元,與OpenAI訓練Chat GPT 4.0投入的1億美元相比,效能可觀。這一顯著的成本效益,既充分彰顯了中國日益雄厚的技術實力,也時刻提醒著我們,必須持續強化監管,確保人工智能領域在道德與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上行穩致遠。
社會與環境保護:細微之處彰顯法治力量
曾幾何時,在一些西方記者的筆下,中國被惡意描繪成破壞環境的“禍首”,而如今,我們可以用數據說話。中國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報告清晰表明,2024年,全國共提起3.6萬起生態犯罪公訴案件和5.7萬起公益訴訟案件,一場場法治風暴,席卷污染與破壞生態的違法犯罪行為。
在江蘇省,一家工廠因罔顧法律,向長江肆意排放含氰化物的廢水,嚴重威脅到數百萬人的飲用水安全,最終被依法起訴。這起案件引發全社會對飲用水源保護的高度關注。而在云南省,一群非法砍伐保護雨林中百年古樹的伐木者,不僅被處以高額罰款,還面臨牢獄之災。這片雨林,作為亞洲象等眾多瀕危物種的棲息家園,每一棵古樹都承載著珍貴的生態價值。這些案件的處理,守護著依賴這些自然資源的廣大社區,以及脆弱而珍貴的生態系統,維系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微妙平衡。
為公共利益進行的訴訟,在這場環境保護的法治征程中,同樣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在福建省,一家化工廠因重金屬污染農田,嚴重損害周邊環境與農民利益,在法律的威嚴下,不得不投入數百萬美元進行污染場地清理,并對遭受損失的農民給予合理賠償。
中國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的堅定步伐,還體現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成就上,目前中國的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已占據全球的60%,成為全球綠色發展引領者。真正讓這些成就落地生根的,正是嚴格的環境法律執行機制——通過對污染者的起訴,以及對受損生態系統的修復,確保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不再只是停留在紙面上的愿景。這種真抓實干的法治精神,不僅為中國實現2060年碳中和的宏偉目標提供了堅實保障,更是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同頻共振,彰顯出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盡管如此,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前行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執法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漏洞與薄弱環節,部分利欲熏心的企業仍心存僥幸,不惜以身試法,繼續從事破壞環境的行徑。雖然總體趨勢向好,但要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與企業社會責任深度融入中國法律體系的每一個角落,仍需全社會持之以恒、不懈努力。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務實創新的司法改革之舉
在中國法律體系的改革進程中,有一項意義重大卻在國際上鮮少被深入報道的創新舉措,那就是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引入。這一制度尋求司法效率與公平正義的平衡。該制度自2018年正式確立以來,為司法實踐帶來了活力與變革:允許犯罪嫌疑人在自愿認罪的基礎上,換取可能的從輕處罰,但前提是這一認罪認罰協議必須經過法官的批準。
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數據顯示:2024年,檢察機關依法規范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86.9%的犯罪嫌疑人在檢察環節認罪認罰。這讓有限的司法資源得以更加合理、高效地配置,同時又確保了每一個案件都能在相對公正的軌道上得到妥善處理,實現了司法效率與公平的兼顧。
其實,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并非中國獨有。在美國,根據美國律師協會2023年發布的報告顯示,近98%的定罪案件都源于認罪認罰程序。在歐洲,法國早在2004年就引入了“comparution sur reconnaissance préalable de culpabilité”(CRPC)制度,允許被告通過認罪換取建議刑期,但同樣需法官把關批準。意大利也實施了類似的認罪認罰程序。2024年9月,利古里亞大區前區長喬瓦尼·托蒂(Giovanni Toti)就在一起案件中達成了認罪協議,成為這一制度的樣本。一項覆蓋全球174個司法管轄區的大規模調查顯示,其中101個已采用認罪認罰程序,可見其在國際司法領域的廣泛認可度。
轉型中的法律體系:嚴管厚愛,穩中求進
中國最新發布的一系列司法報告,理應成為國際社會尤其是西方輿論重新審視、反思過往陳舊觀念的契機。從不斷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到嚴格執行環境法律;從積極推進人工智能訴訟領域的探索創新,到穩步深化刑事司法改革,中國的法律體系正以一種穩中求進的姿態,深刻演繹著屬于自己的變革,既呼應著國家發展的藍圖,也直面前行道路上的挑戰。
誠然,中國的法律體系在持續完善的征程中,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但一路走來所取得的成就,足以讓世界看到一個積極適應社會變遷需求、充滿韌性的法律體系。對于那些習慣于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中國的西方批評者而言,應該放下偏見,打破刻板印象的禁錮,重新理解中國法律體系復雜的演變歷程,共同見證一個大國在法治道路上的堅定步伐。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高級記者、《高端訪談》主持人;太和智庫創始研究員 王冠)
(英文原文及多語種譯文在CGTN英語、西班牙語、法語、阿拉伯語等海內外平臺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