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北京3月11日電(記者 胡冬梅)全國人大代表、寧夏中衛市市長馬洪海在接受《中國日報》采訪時表示,2024年中衛市發展成果豐碩,接下來,中衛市將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全力建設以‘新能源+生態治理’為核心目標的新能源示范基地,以打造‘中國算力之都’為目標,奮力打好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攻堅戰。
中衛市地區生產總值近三年年均增長5.5%,2024年增長5.8%、首次突破600億元大關,總量升至寧夏第三;中衛全社會研發投入近三年保持在21%以上,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0家、寧夏瞪羚企業11家、雛鷹企業14家。2024年,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516件、同比增長17%,科技創新成果豐碩。中衛市加快產業升級步伐,大力發展新材料、新能源、新基建、新業態“四新”產業,高技術制造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的2.1%,新能源裝機規模達到1200萬千瓦,新材料產業產值達到380億元,數字信息產業規模達到100億元。
馬洪海說:“中衛市將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全力打造以‘新能源+生態治理’為核心目標,綠電生產、生態治理、鄉村振興協同發展的國家級‘沙戈荒’新能源示范基地。”他表示,中衛市將積極探索構建“農光互補”、“草光互補”、“板下經濟”融合發展新模式,為中衛經濟發展和低碳轉型發揮重要支撐作用。
近三年,中衛市完成草原生態修復28.4萬畝,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由57.37%提高到58.2%,空氣質量穩定達到國家Ⅱ級標準,黃河中衛段水質保持II類進出,生態質量提質增優。中衛市“林光互補”工程快速推進,完成“草方格+光伏”治沙6.5萬畝,人工藍藻沙結皮技術、蘆葦高立式沙障、刷狀網繩式草方格技術投入應用,被主流媒體廣泛宣傳,吸引蒙古、亞美尼亞等9個國家來衛學習,“草方格+光伏”治沙模式在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締約方會議上推介。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今年寧夏《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突出培育第一增長極目標,奮力打好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攻堅戰”,并對建設算力樞紐“十項工程”、設立數字經濟引導基金等重要政策措施進行了安排,這為中衛加快推進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發展創造了重要機遇。
馬洪海介紹,中衛市發展數字信息產業有條件、有基礎、有優勢,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聚、從聚到興,呈現出井噴式、集約化發展的良好態勢。
中衛風、光、水資源豐富,新能源裝機容量達到1200萬千瓦,氣候涼爽干燥,全年平均氣溫8.8℃,是全國最適宜建設大型數據中心的一類地區;中衛建成全國首批“萬卡級”智算基地,機架達到12.1萬架,GPU算力卡超過8.8萬張,算力規模達4.4萬PFLOPS,城市算力分指數位居全國第四,電信業務總量同比增長27.1%,增速寧夏第一。
中衛數字信息產業應用場景豐富,部署天翼云等6個公有云平臺,服務全國4000余家企業。西云算力丹摩智算平臺注冊用戶超過16萬,航天馭星商業衛星測控指揮中心為全國400多顆商業衛星提供測控服務,算力生態正在加速形成。相關政策體系不斷完善,相繼出臺“人工智能創新發展18條”“大數據產業發展18條”等政策措施,大數據發展的“硬支撐”更強、“軟環境”更優。
馬洪海說:“下一步,中衛市將以打造‘中國算力之都’為目標,奮力打好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攻堅戰,全力實施基礎設施提升、算力供給倍增、數實融合賦能、全產業鏈聯動發展、安全保障升級‘五大行動’,加快大數據產業中心市建設。”
中衛市將完善數據中心集群電力規劃,建成中衛數據中心集群穩電價2GW新能源項目,加快建設數字經濟小鎮,高效運營國家互聯網交換中心;啟動國家算力調度監測試點試驗,加快建設中聯數據、中金數據等17個智算中心,力促國能等18家算(存)力中心落地開工,標準機架達到26萬架,算力規模突破21萬PFLOPS,數字信息產業規模達到130億元;實施企業數改智轉、智慧農業提質增效、服務業發展活力提升等數實融合賦能行動,加快建設一批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智慧校園等數字化項目,推動傳統產業高質量發展;強化招商引資,圍繞數據中心上游IT及網絡設備制造、配套基礎設施制造,中游數據存儲運算、加工清洗,下游算力應用和數據要素,培育全鏈條算力產業生態,全產業鏈聯動發展。
馬洪海強調,中衛市將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全面做好基礎設施安全、網絡安全、數據安全等各項工作,推進中衛集群“數盾”體系建設,開展可信數據空間建設試點,為中衛市數字經濟穩健前行保駕護航,邁出中國式現代化中衛實踐的堅定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