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北京3月11日電(記者 石睿鵬 鄒碩 張莉)全國兩會期間,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剛接受《中國日報》書面專訪,聚焦廣西發揮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作用,積極與東盟國家開展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領域合作,構筑面向東盟的人工智能合作新高地,賦能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3月11日,《中國日報》旗艦版、國際版雙頭版刊發專訪文章,在海內外引起廣泛關注。
記者:廣西作為中國面向東盟的“數字走廊”,在面向東盟的人工智能產業布局上有何獨特優勢?
陳剛:人工智能是當今世界關注的焦點,也是今年全國兩會的熱點話題。關于人工智能發展,我有一個判斷,將來不是人工智能打敗人類,而是用人工智能的人打敗不用人工智能的人,用人工智能的企業打敗不用人工智能的企業;一個國家、一個地方的發展也是一樣,誰先發展人工智能、應用人工智能,這個國家、這個地方就能走在前面。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人工智能國際治理和合作,確保人工智能向善、造福全人類。2024年9月,中國政府在人工智能能力建設國際合作高級別會議上宣布實施《人工智能能力建設普惠計劃》,圍繞全球南方普遍期待的“五大愿景”,開展“十項行動”,旨在彌合數字和智能鴻溝,幫助“全球南方”在人工智能發展進程中平等受益,得到國際社會積極響應。今年春節期間,中國的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橫空出世,以開源模式顯著降低了人工智能發展的技術門檻和投資成本,標志著“大眾化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在此背景下,中國人工智能企業正以蓬勃的活力和卓越的創新力,積極尋求與東盟國家的深度合作,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東盟廣泛應用。
廣西是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資源和優勢就是廣西的資源和優勢。同時,廣西處在中國14億人口大市場和東盟7億人口大市場的關鍵節點,擁有豐富的能源供應體系、東盟語料基礎、東盟語言人才基礎、高校在AI教學和科研方面基礎以及疊加的政策紅利,在落實《人工智能能力建設普惠計劃》、開展面向東盟的人工智能合作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一是跨境數字設施聯通。中國—東盟信息港是國家賦予廣西的數字化開放平臺,建成以廣西為核心樞紐、通達東盟國家的12條國際陸地光纜。去年7月國家批復在南寧設立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今年底正式投運后,廣西將成為中國面向東盟數據傳輸距離最短、速度最快的省份。廣西與東盟共建人工智能算力集群,將有效滿足東盟國家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數據處理需求。
二是多重政策支持數字合作。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建設首次將數字經濟納入合作框架,為中國和東盟數字經濟合作提供了有利契機。廣西擁有中國—東盟產業合作區、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北部灣經濟區等優惠政策,今年2月廣西又設立了100億元人民幣的人工智能產業基金。這些政策疊加資金支持,將有力促進與東盟人工智能創新合作。
三是語料人才科研資源豐富。廣西與東盟國家在經貿投資、人文教育等領域交流合作不斷深化,積累了海量多語言商務文本、跨境物流和跨文化溝通交流數據等東盟語料資源,可以為人工智能模型訓練提供優質數據基礎。廣西是中國招收東盟國家留學生數量最多的省份之一,擁有豐富的東盟語言人才資源,已經與越南、老撾有關方面簽訂了共同培養人工智能、數字經濟人才合作項目,首期越南干部人工智能專題培訓班將于3月在廣西南寧舉辦。廣西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桂林理工大學等均已設立了面向東盟的人工智能學院,具有開展高水平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合作和成果孵化的基礎條件。
四是溝通交流渠道暢通。廣西已連續成功舉辦21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5屆中國—東盟信息港論壇和4屆中國—東盟人工智能大會。今年9月,廣西將以人工智能為主題舉辦第22屆東博會、峰會,突出展示中國—東盟3.0版涵蓋的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等領域新商機,創新設置人工智能專館和新質生產力專館,舉辦人工智能部長圓桌會、人工智能創新大賽等活動,促進中國與東盟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合作,為區域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
記者:簡要介紹廣西與越南、老撾在人工智能領域達成的合作中取得了哪些成效?未來將如何通過哪些方式突破合作壁壘,確保項目落地見效?
陳剛:上個月18日至24日,我率廣西代表團訪問越南、老撾,拜訪了兩國高層領導,同兩國工貿、科技等部門和有關地方舉行工作會談,并組織包括360、阿里巴巴、零一萬物等一批國內人工智能領域頭部企業赴越對接合作。兩國高層高度認同中國人工智能發展成就,期待雙方加強合作,共同開發本國語言人工智能基礎大模型,提升人工智能基礎能力。廣西代表團訪問越南期間,促成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中國—東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與越南領先的工業園區開發商京北都市發展公司、越南兩大通訊運營商FTP和viettel等公司簽約一批協議,首次簽署物流數據跨境流動、數據交易所合作組建運營等方面協議;訪問老撾期間,也促成一批合作協議簽署,其中簽約共建的中國—老撾人工智能創新合作中心,是中國與東盟國家簽訂的首個人工智能合作創新平臺。
下一步,廣西將充分發揮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前沿窗口作用,積極與東盟國家開展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領域合作,助力東盟國家人工智能同步發展,攜手東盟國家走向更加美好的智能未來。
一是共建中國—東盟人工智能創新合作中心。依托創新合作中心,集聚國內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企業和人才,吸引一批國內人工智能頭部企業和東盟國家人工智能企業到南寧設立研發中心,開展前沿技術研發與創新,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各領域各場景的廣泛應用,加強人工智能產業鏈協同合作,打造中國人工智能企業走向東盟的“橋頭堡”和東盟國家與中國開展人工智能合作的“第一站”。
二是拓展人工智能應用場景。依托中國—東盟人工智能創新合作中心,積極推動有能力和出海意愿的中國企業深入挖掘東盟國家人工智能需求和應用場景,與東盟國家有關方面共同打造農業、醫療、旅游、教育、金融、物流等領域人工智能垂直應用場景,推廣一批符合各國本土需求的人工智能產業應用。
三是構建人工智能產業生態。以國內外人工智能頭部企業為核心,通過技術標準共研、生產要素共享、市場渠道共建,構建“北上廣深研發+廣西集成+東盟應用”的跨境產業生態,實現芯片、語料、大模型、垂直應用等人工智能全產業鏈跨境協同發展。
四是打造跨境AI人才高地。發揮地緣、非通用語種、職業教育等優勢,面向東盟官員、企業員工、留學生等群體開展人工智能培訓。利用商協會、高校等資源,推動與東盟合作辦學、建立培訓基地、組織文化交流、開展科研合作。通過共建“中國—東盟人工智能學院”和“中國—東盟人工智能創新研究院”,與東盟共同培養人工智能領域人才。
記者:從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高度看,廣西與東盟國家加強人工智能合作有何長遠意義?
陳剛:中國和東盟國家山連山、水連水,人文相親。201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愿同東盟國家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攜手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得到東盟國家積極響應。十多年來,中國與東盟攜手前行,互為最大規模的貿易伙伴、最富內涵的合作伙伴、最具活力的戰略伙伴。
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等產生日益重要的影響。東盟已確立2045年建成數字共同體的發展目標,這也是東盟共同體建設的新內核,推動人工智能合作契合東盟需求。廣西與東盟國家就人工智能合作機制展開更多磋商和對話,加強人工智能創新合作,有利于進一步豐富和深化中國東盟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助力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
一是促進政治互信。加強與東盟人工智能戰略對接和政策交流,與東盟國家政府部門、企業集團、科研院所、行業商會等建立多層級合作溝通機制,東盟各國平等參與、平等受益,共享人工智能前沿技術和標準,有利于進一步提升中國與東盟的政治互信。
二是推動發展共贏。依托中國—東盟人工智能創新合作中心,共同培育人工智能專業人才,以“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推動人工智能普惠發展,以數智技術增進各國民眾福祉。
三是賦能民心相通。借助人工智能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推動多語言翻譯、數字娛樂、數字文旅等領域的合作,促進雙方民間組織、智庫、媒體、青年等領域交流,尊重和保護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互鑒促進民心交融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