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3月10日電 3月10日上午,“2025年度成都市專項職業能力考核項目品牌發布暨陪診服務人才培育聯盟成立啟動儀式”在成都職業技術學校舉行。
據了解,本次活動由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民政局、成都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成都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成都市廣播電視臺、成都市成華區人民政府主辦,由成都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成都市醫療保障局協辦,由成都市職業能力建設指導中心、成都市成華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成都市蓉職培人力資源發展有限公司、成都市成視職業培訓學校、成都職業技術學校承辦。
本次發布會吸引了來自院校、醫院、養老機構、護理機構、職業培訓學校、企業等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參與。
近年來,成都市全面實施“人才強市”戰略,持續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擦亮“技能成都”品牌,構建終身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全面推進評價制度改革,構建起多元化、精準化的技能人才培育和評價體系,全市技能人才規模日益壯大、結構日趨優化,全市技能人才總數已達309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比超過33%。
“適應新變化、擁抱新業態、服務新需求”,是新時代人才隊伍建設的新要求。成都市人社局聚焦服務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新職業群體和靈活就業人員,探索實現從培訓、評價到就業創業的全鏈條服務,打造并集約發布了30個“成都特色”專項職業能力考核項目。這些項目聚焦民生、緊跟時代,涵蓋了健康照護、數字經濟、餐飲旅游、生活文創、綠色低碳等五大領域,精準對接成都市的產業發展方向和勞動者的就業創業需求。通過這些項目的實施,賦能勞動者快速掌握實用技能,實現從單一技能到多種技能的全面提升,為勞動者實現更高質量靈活就業提供有力保障。
此外,成都市人社局在活動現場發布了長期征集專項職業能力新項目的公告,誠邀社會各界聚焦新職業、新就業形態積極參與項目開發,共同打造具有突出技能特色、良好市場需求和社會價值的“成都特色”專項職業能力品牌。每一個新項目的誕生,都將為眾多勞動者帶來新的就業機遇。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對專業化陪診服務的需求日益旺盛,陪診服務人員這一新職業應運而生并迅速崛起。規范、有序發展陪診服務這一新興業態,不僅是對群眾便捷就醫迫切需求的積極回應,更是緩解醫患矛盾的有效途徑,還能拓寬勞動者靈活就業渠道,對增進民生福祉、促進社會和諧具有深遠意義。
針對陪診服務行業人才短缺、職業標準不統一等問題,成都市人社局以從業人員的技能培訓和職業評價為切口,指導成都市廣播電視臺、成都廣播影視集團所屬成都市蓉職培人力資源發展有限公司在全國率先開發了陪診服務專項職業能力考核項目,同步構建了培訓課程體系。考試合格者將獲得人社部門頒發的《陪診服務專項職業能力證書》,表明獲證者具備按照病患就醫需求,對病患進行就醫行程規劃、提高就醫效率及全病程跟蹤服務的能力。為了保證考核評價過程的規范與嚴謹,在成華區建成了“成都市陪診服務專項職業能力標準化考點”。通過統一規范的標準化考試,確保每名獲證人員都具備良好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能為患者提供優質高效的陪診服務。
成都市人社局、成都市衛健委、成都市廣播電視臺、成華區人社局共同為“成都市陪診服務專項職業能力標準化考點”揭牌,隨后向27名勞動者頒發了全國首批陪診服務專項職業能力證書。
第一批獲證者沈育蓮接受采訪時表示:“我通過專業學習和不懈努力,成功獲得了這份具有特殊意義的證書,這將有助于開啟自己職業生涯的新篇章。有幸成為全國第一批證書的獲得者,既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與擔當,我將努力成為對接醫療服務的溫情'擺渡人',為眾多求醫問藥之路上的患者帶去更多便捷和溫暖。”
活動公布了經市衛健委確定并推薦的首批陪診服務應用試點醫院: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成都市第六人民醫院、成都市第八人民醫院。
成都廣播影視集團所屬成都市蓉職培人力資源發展有限公司宣布“蓉心陪診”數字化平臺正式上線,實現了“服務供需對接—服務質量評價—人員管理”的閉環服務。
這些舉措標志著成都市陪診服務行業正邁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將以更加高效、便捷、規范、專業的服務,讓每一位患者都能感受到城市的溫暖和社會的溫度。
為探索陪診服務人才培育新模式,市人社局會同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衛健委、市住建局、市醫保局推動組建了“成都市陪診服務人才培育聯盟”。聯盟匯聚了職業(技工)院校、培訓學校、醫療機構、養老機構、護理機構、評價標準開發單位、互聯網供需對接平臺等多方力量資源,將從共建共享培訓和評價標準體系、共建實習實訓基地、資源整合和調配、聯合市場推廣、培訓交流、加強行業自律等多個維度開展深入合作。聯盟的成立將有力推動陪診服務從“零散化”向“職業化”轉型,推動整個行業行穩致遠。
四川城市職業學校、四川省人民醫院、成都華西康養職業技能培訓學校等11家單位,代表首批110家聯盟成員單位現場簽訂了《成都市陪診服務人才培育聯盟合作框架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