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不僅影響未來的醫療,也影響醫療的未來。人工智能與醫療健康的深度融合,是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分級診療制度落實、讓公平可及可負擔的醫療服務觸手可得的最有效途徑。”3月6日,住寧全國政協委員馬秀珍表示。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以占全國將近三分之一的衛生人力資源,提供了全國一半以上的診療服務量以及絕大多數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目前,全國已有3.56萬所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達到服務能力標準,在村醫隊伍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比例超過45%,超過70%的衛生院與上級醫院建立了遠程醫療關系,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正在穩步提升。
但與基層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相比,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還存在困難。例如,“大醫院爆滿,小醫院冷清”的異地就醫現象仍是醫療服務體系面臨的一大困局;“招人難、留人難”“醫務人員少、服務群眾基數大”的困境,依然制約著基層醫療機構的發展和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的提升;設施陳舊短缺、專業技術匱乏等問題,讓基層醫療機構難以保障疾病的精準診斷和健康管理等。
作為百姓健康的“守門人”,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是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迫切要求。馬秀珍建議,建強大模型底座,打造“最強大腦”。由政府牽頭,聯手頭部企業,在各類開放平臺、政府官網、醫療衛生系統官網等,提供開源通用大模型,供科研機構、院校、各類企業、醫療健康機構等免費使用。同時,建設醫療大模型數據集公共服務平臺,整合多源醫療健康數據,提供數據收集、處理、標注等工具,并推廣模型訓練、微調和優化工具,建立指令微調數據集,降低大模型開發和部署門檻。
建強多模態輔助,打造“最強助手”。例如,打造“AI醫生-真人醫生雙醫協同”醫療服務模式,讓基層醫生擁有專家級的AI助手,降低漏診、誤診率;通過人工智能輔助診療系統,利用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人工智能技術,為基層醫生提供診斷和鑒別診斷建議,輔助完成病歷書寫、檢驗檢查推薦等,并提供智能推薦用藥、轉診等診療建議,破解基層高水平醫生供給不足、服務效率不高、面對復雜病癥力不從心的困境;針對農村特點,打造村民能理解、能配合的鄉村版“AI醫生”;通過病歷書寫規范率、診斷符合率、用藥合理使用率三個核心指標,實時監測基層醫療質量,強化基層醫療質控。
建強AI家庭醫生,打造“最強管家”。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收集整理群眾基本健康信息、疾病史、體檢報告等,并通過可穿戴設備和健康應用,實時獲取分析群眾健康數據,建立連續、完整的數字健康檔案,準確識別疾病發生風險,提供個性化防范措施。
建強培訓新陣地,打造“最強師資”。基于發達省份醫院、高校海量的前沿醫學知識、醫療專家經驗等高質量數據,構建智慧培訓大模型,實現優質師資、先進技術、臨床數據的高效協同與共享,并根據基層醫護人員個人學習進度和需求,提供個性化學習方案和培訓課程,輔助基層醫護人員開展專業知識學習、臨床技能訓練和能力素質培養。(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 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