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3月8日電(記者 劉坤)3月6日,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咸寧市市長楊軍提出了一項關于加大對中小城市科技創新支持力度的建議,呼吁國家有關部門加大對城市創新能力的支持,推動區域協同創新,助力中國地方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隨著國家大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地方政府紛紛出臺相關政策,推動產業結構的轉型和升級。楊軍代表介紹,湖北率先探索將“科創飛地”升級為離岸科創園區,咸寧市建成全省第一批離岸科創園。目前,咸寧(武漢)離岸科創園是咸寧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科技振興的前沿陣地,作為在武漢招才引智和產業相融的橋頭堡,不斷釋放“化學效應”與“乘數效應”,已入駐來咸企業141家,孵化引進科創企業建設生產基地54家,正在成為咸寧新質生產力的“生發地”和創新創業的“夢工廠”。2024年,全市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292.2億元,同比增長16.5%;高新技術企業超過720家,總數是2020年的2.64倍。
同時,楊軍指出,中小城市在推動科技創新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首先,產業結構仍普遍停留在產業鏈的中低端,傳統制造業占比較高,新興產業規模較小;其次,創新能力相對不足,省級以上的科創平臺和服務機構較為匱乏,缺乏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研發型龍頭企業。
對此,楊軍代表建議,國家科技部、財政部等相關部門應出臺專項政策,支持中小城市建設“科創飛地”,即通過建立以離岸創新平臺為載體的機制,推動地方科技創新。這一機制的核心是通過對接發達地區和海外高科技資源,促進地方創新發展。楊軍提到,可以設立“科創飛地”獎補資金,對運營效果良好的科創平臺給予資金獎勵,并對成功孵化的優秀企業和項目提供資助。
楊軍希望通過這些政策,吸引更多的投資、技術和人才流入中小城市,推動地方經濟轉型升級,形成更加內外聯動的創新生態。
此外,楊軍還特別強調,政府應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支持,鼓勵地方政府設立專項資金,直接支持這些企業的研發活動。他指出,盡管中小企業在國家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這些企業的研發投入普遍不足,創新能力相對較弱。因此,政府的支持和引導至關重要。楊軍建議,國家應深化投入機制改革,推動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科研院所等多方力量的協同合作,特別是在硬科技領域,要注重早期、小額、長期的資金投入,以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
通過加強這些措施,楊軍代表希望能夠有效提升中小城市的創新能力,推動地方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邁進,從而為中國經濟注入更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