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神十九乘組已在軌駐留滿四個月。工作進展順利,身心狀態良好。上周,三名航天員在空間科學實(試)驗、站內設備檢查維護、健康維護與保障等方面完成了多項工作。
開展在軌營養代謝組學研究
在航天醫學實驗領域,乘組利用拉曼光譜儀開展在軌營養代謝組學研究,通過檢測尿液樣本中的代謝組分,采集相關信息,進一步修正和完善相關指標體系和評判準則,建立適用于任務期間研究和評判營養狀態變化的組學方法。
開展空間環境對生物節律與睡眠的影響
在“空間環境對生物節律與睡眠的影響及其導引”研究方面,通過航天員在軌佩戴活動度記錄裝置、心率采集設備獲取相關數據等方法,研究長期飛行條件下人體睡眠清醒節律、心率節律、睡眠質量變化等內容。
完成在軌情緒狀態測試和應急決策能力評估
在航天員心理與行為能力研究方面,乘組完成了在軌情緒狀態測試和應急決策能力評估,相關測試有助于探究長期飛行對航天員情緒狀態影響以及應急決策能力變化規律。
此外,乘組開展了空間材料科學、微重力燃燒科學等領域實驗相關工作,完成無容器柜實驗樣品更換、軸心機構電極維護等多項操作。
站內設備檢查維護及站務管理持續進行
上周,乘組完成了艙內服裝、工作用品、藥品等各類物資清點工作,對娛樂用品、打印機等設備進行試用,并開展了再生生保系統設備檢查維護及站務管理相關工作。
完成常規醫學檢查與運動肺功能檢查
在健康維護與保障方面,乘組按計劃完成了常規醫學檢查與運動肺功能檢查,并使用中醫四診儀、骨密度測量儀等儀器設備對健康狀態進行檢測與評估。
此外,三名航天員利用太空跑臺、腕力球、握力器、骨丟失對抗儀等設施設備定期開展運動鍛煉、進行失重防護,對抗長期在軌對人體骨骼、肌肉的影響。
科學探索與空間站運維協同推進
在“太空出差”期間,航天員蔡旭哲、宋令東、王浩澤圍繞空間站常態化運行與科學研究目標,系統開展了多領域實驗與技術驗證,為后續任務積累關鍵數據與技術經驗。
在空間科學領域,神十九乘組完成了流體物理實驗柜實驗模塊拆裝、空間三相液滴遷移載荷液袋更換、燃燒科學實驗柜燃燒器更換、無容器柜實驗樣品更換等多項操作,探索微重力下流體動力學特性;
“空間亞磁果蠅生物效應及分子機制”實驗進展順利,果蠅家族在空間站實現“三代同堂”,為研究亞磁-微重力復合環境對生物的影響提供重要樣本;
此外,在“空間微重力環境下干細胞3D生長及組織構建研究”方面,完成細胞實驗樣品采集和存儲處置,為今后進一步開展空間環境下干細胞3D組織應用及其空間藥物篩選打下堅實基礎。
在航天新技術領域,乘組重點開展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安裝與材料暴露試驗。通過在前向、后向艙門加裝防護板,有效降低微小碎片撞擊風險。同時,完成了第四批微生物采樣模塊試驗樣品安裝相關工作。
目前,該領域相關研究成果已應用于航天器型號任務的材料選型、評估航天器材料在軌抗菌防霉性能、驗證航天器材料服役性能等多個方向。
在航天醫學領域,乘組通過運動骨肌受力研究、泛血管血流譜學分析及視功能監測,系統采集微重力對人體的影響數據。此外,骨密度測量、情緒狀態評估及應急決策能力測試,為長期駐留的健康保障提供科學依據。
在空間站日常運維中,乘組通過物資信息管理系統升級,實時追蹤物資消耗與位置,大幅提升倉儲效率;
再生生保系統的定期維護,確保水與空氣循環利用率穩定在90%以上。同時,艙內環境監測、設備校準及清潔工作有序開展,保障了空間站的安全運行。值得關注的是,艙內智能飛行機器人“小航”的在軌驗證,為未來人機協同作業提供了技術驗證。
完成兩次出艙活動 重點干了些啥?
神十九乘組在軌四個月,進行了兩次出艙活動。那么,這兩次出艙與之前有何不同呢?
神十七乘組出艙活動重點完成的是天和核心艙太陽翼維修工作,消除了前期因太空微小顆粒撞擊產生的影響。神十八乘組兩次出艙主要是進行空間站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安裝、艙外設備設施巡檢等任務。
神十九乘組同樣進行了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安裝、艙外設備設施巡檢,出艙作業位置主要在問天艙外,在進行機械臂路徑規劃時,要綜合考慮避免航天員與艙體或太陽翼發生干涉碰撞,地面為此進行了大量優化設計、驗證和仿真工作。
在神舟十九號兩次出艙任務中,蔡旭哲、宋令東互換了角色,通過一次任務,培養鍛煉航天員更全面的素質。
從出艙時間上來看,神舟十九號乘組第一次艙外作業歷時9小時,創造了航天員單次出艙活動時長世界紀錄。
航天員開展艙外維修和防護,為空間站筑牢安全屏障。當前,空間碎片日益增多,長期運行航天器受到空間微小顆粒撞擊的情況在所難免。前期檢查發現,空間站太陽翼曾多次受到空間微小顆粒的撞擊,造成輕微的損傷。安裝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可以為空間站關鍵部位提供保護,減少太空垃圾撞擊對空間站結構、設備和系統的破壞風險,確??臻g站長期穩定運行,保障航天員的安全和各項任務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