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2年《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和2003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這兩個國際公約文件在全世界有效發揮影響以來,中國積極加入了這一文化遺產保護的國際運動中來,又結合中國國情、中國特色、中國方案,將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從整體性保護進一步推向系統性保護,以更好地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展。可以說,文化遺產的相關概念框架本身就是來自國際的,而中國充分發揮文明古國的優勢,用文化遺產這一國際通用話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貢獻中國智慧。201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大運河(The Grand Canal),在經過申遺成功十年來不懈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如今也成為了“整體的人類遺產”(Human Heritage as a Whole)的一個重要樣本。
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什么能做到這樣?因為文化遺產既飽含著底蘊豐富、多彩多樣的文化內涵,又有實地實景實物實人、可知可感可觸可達,它能給我們帶來腳踏大地的實在感,又能給我們帶來頭頂星空的莊嚴感,還能給我們帶來心懷道德的使命感。它讓我們找到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也讓我們有信心邀請各國朋友到以文化遺產為媒介的“文化會客廳”,暢談文化交流,講述文明互鑒。
我們尤其要說一說中國大運河(The Grand Canal)。作為中華文化的國家符號,大運河這一項世界文化遺產既古老又年輕,既中國又世界。大運河是一條文化之河、生態之河、發展之河、民生之河,也是一條融合之河,是富有中華文化標識度的世界文化遺產,又串聯起了運河沿線無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移動文物、博物館。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運河也是文化交流的使者,全世界據統計有100多個國家分布的1100多條運河,運河文化是促進世界民心相通的共同語言。大運河上曾經往來許多外交使節和旅行家,最有名的無疑就是七百年前來自意大利威尼斯的馬可·波羅。他用熱情洋溢的文字,在游記中講述了元大都時代京杭大運河的壯美,他對于東方世界的美好描述激發了熱那亞人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的航海探險,成就了西方的大航海時代。巧的是,馬可·波羅的老家威尼斯也有一條不長的運河,名字也叫大運河(Grand Canal)。2024年,中國大運河重新迎來了文化的信使,深度參與到由中國日報網主辦的“文物里的國潮”項目的各位中外藝術家就是當代的馬可·波羅,他們用自己色彩斑斕的畫筆,描繪了各自眼中“最國潮”的中國大運河。
新時代的中國,欣欣向榮。新的一年,萬象更新。前不久“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這一非遺項目剛剛也申遺成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大運河上曾經坐船漂來很多中國南方的花絲鑲嵌工匠,為乾隆皇帝打造出新年第一天明窗開筆禮所使用的金甌永固杯,乾隆皇帝在明窗下寫下“國泰民安”等新年吉祥祝語,為國祈福。未來,希望越來越多的中外人士通過“文物里的國潮”項目,了解金甌永固杯等諸多大運河精品文物的故事。
從文化遺產的故事里,讓世界讀懂中國。這還只是一個小小的起點,我們從大運河揚帆起航,攜手同游,共赴山海之約,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四海同舟。
作者:王銘 首都師范大學文化遺產專業負責人,北京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執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