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平,“90后”211高校學霸楊俊從中國礦業大學畢業后,毅然“逆流”返鄉當“農民”,勢必“讓故鄉成為有夢的地方”。
楊俊,黃平縣舊州鎮白紙橋村人,白紙橋村黨總支部書記兼村民委員會主任,貴州省第十四屆人大代表。
1991年出生的楊俊臉龐微胖,戴著一副藍色邊框眼鏡,笑起來略顯“書生氣”,但他工作起來的模樣干練而果斷,眼神中透露出一股堅定和自信。
楊俊回憶,2015年畢業剛回村那會兒,父母不理解,“覺得沒面子”。村民也議論,“好不容易走出了大山,怎么又跑回來?”“大學畢業了又回村,混得還不如我們呢?!薄T多的言論沒有動搖楊俊,反而激起他想在村里干出一番事業的決心:“農村天地廣闊,青年大有作為”。
經過一番調研后,楊俊同合伙人成立了黃平縣弈秋農業有限責任公司(公司已于2022年注銷),發展養蜂、養兔等項目。通過幾年的努力,公司年產值達160余萬元。帶動農戶200余戶,參與利益聯結貧困戶60余戶,被黃平縣委縣政府評為“全縣脫貧攻堅優秀農民專業合作社”。
2017年,村民民主選舉楊俊到村委會工作。從此以后,楊俊便在村里扎下了根。哪家哪戶的農產品賣不出去,楊俊就想辦法銷售;困難家庭小孩讀書難,楊俊就千方百計籌資解決;村民為小事爭吵了,楊俊當調解員……
漸漸地,楊俊以實際行動贏得了村民的信任。
2021年村“兩委”換屆,楊俊滿票當選黃平縣舊州鎮白紙橋村黨總支部書記兼村民委員會主任,成為一名“90后”村支書。
白紙橋村位于舊州鎮東部,2014年與小村村合并為白紙橋村。全村所轄總面積約3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500多畝,共12個中心組25個自然寨,農業人口1117戶4137人。
上任后,楊俊積極聯系相關部門。先后爭取到130萬余元資金和物資,帶領村民在小村村新修標準化水池2個,鋪設水管近3000米,完成了小村村溝渠硬化6000米,完成了小村村10余戶老舊危房,整改實施室內外硬化80余戶,修建入戶路2000多米,安裝路燈300余盞,改造更換白紙橋片區供水管網2000多米……
全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得到改善,村民幸福感、獲得感不斷提升,楊俊成為了村民的“團寵”。村民對他的稱呼也從“小伙子”變成了“小楊書記”。
白紙橋村地處舊州萬畝大壩,冷水河穿村而過,資源豐富、交通便捷。
2022年,楊俊領著村“兩委”成員大刀闊斧招商引資。利用獨特的壩區優勢,先后引進山幫蛋雞養殖場、吊瓜子加工廠、野菜種植基地,創建白紙橋村嫻樹勞務農機隊等企業。通過帶動就近務工和利益聯結分紅、產業幫扶等方式,幫扶脫貧人口113戶。還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建立了小村村烤煙種植示范區,小村村辣椒種植示范區,白紙橋村連片高粱種植示范區,白紙橋村1000畝稻+魚+油菜輪作模式。實現農業產業全覆蓋戶,均增收2000余元。
同時,充分利用舊州大壩優勢的土壤、氣候等條件,帶領村民大力推廣冬閑田種植油菜,并開辦“舊州鎮油菜花節”,將“油菜花節”打造成“農文旅”品牌。
在舊州鎮“農文旅珍珠環”戰略的助推下,白紙橋村的地理優勢和文旅內涵被進一步挖掘。村莊變美了,游客增多了,產業增加了,村民增收了……
現在,走在白紙橋村的鄉村小路上,路暢燈亮,戶潔庭美,水清村綠。隨處可見在老年幸福苑開心嘮嗑的老人,在蔬菜基地干活時不時哼兩句苗歌的阿媽……
老有所養、幼有所教、壯有所業、情有所寄,楊俊是這一系列蝶變的見證者,也是參與者。他說:“很多人認為返鄉就是躺平,我不這么認為。把我的家鄉變得更好,這是一件很偉大的事情!”“讓故鄉成為有夢的地方”是我一直奮斗的目標……
村里的年輕人回來了,鄉村振興有了新力量!回鄉10年,楊俊帶領村“兩委”探索了多條集體增收、村民受益、鄉村振興的新路子,成為白紙橋村4000多名老百姓信任的“當家人”。
而楊俊也掀起了白紙橋村振興的“后浪”,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他的吸引下回鄉創業、振興家鄉,他們正以滿腔的熱情和不懈的努力,書寫著屬于他們的青春故事,讓古老的家鄉故地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黔東南州融媒體中心|編輯:中國日報社貴州記者站 楊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