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在貿易、烏克蘭危機等諸多問題上,特朗普政府“美國優先”的做法讓歐盟深感失望。在此背景下,一些西方觀察人士試圖將中國此時與歐盟的接觸解讀為“投機”之舉。
然而,外交活動一向需要精心籌備和長期規劃,而非臨時起意。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2月17日訪問愛爾蘭為例,此次訪問早已安排妥當,絕非所謂的“投機”舉動。
王毅在都柏林與愛爾蘭總理馬丁會見時表示,中國和愛爾蘭都是多邊主義、自由貿易的堅定維護者。中方愿同愛爾蘭一道,推動中愛互利互惠合作做大做強、走深走實,實現共同發展繁榮。
事實上,上周王毅在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期間,與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德國總理朔爾茨以及捷克外長和法國外長會見時,也表達了相似立場。這充分表明,中國始終從戰略和長遠角度看待與歐盟的關系。
中歐擁有廣泛的共同利益,合作大于競爭,共識多于分歧。正如王毅在會見卡拉斯時所說,今年是中國歐盟建交50周年,雙方要以此為契機,總結雙方迄今成功發展經驗,錨定伙伴關系定位,堅持對話合作的主導面,把穩互利共贏的主基調,繼續做彼此尊重、相互信任、長期穩定的戰略伙伴。
中歐之間不存在根本利害沖突或地緣政治矛盾,雙方沒有理由不加強雙邊關系,以最符合共同利益的方式深化合作。中歐互為主要貿易伙伴和投資對象,2024年中歐貿易額為7858億美元,雙向投資存量達2600億美元。中方愿同歐方共享發展機遇,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同歐盟“全球門戶”計劃對接,攜手促進高質量發展。
中國持續擴大高水平開放,為世界帶來更多發展機遇。中歐應充分認識到彼此經貿合作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本質。在面對貿易摩擦時,如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反補貼關稅,雙方應通過建設性對話妥善化解分歧,維護中歐經貿合作的穩定。
早在1975年,中歐老一輩領導人就展現了非凡的政治遠見和魄力,在冷戰格局下打破隔閡,建立外交關系。半個世紀以來,中歐關系經受住國際風云變幻的考驗,始終保持穩定發展,戰略意義和全球影響力日益增強。
當前,國際局勢復雜多變,全球挑戰層出不窮。作為世界舞臺上的兩大重要力量,在國際格局深刻變革之際,中歐有能力也有責任發揮引領作用,為全球發展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中歐應當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做伙伴而非對手,共同承擔應有的責任,為世界注入更多穩定性和確定性,推動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榮、進步的光明前景。
本文編譯自《中國日報》2月19日社論
原文標題:No reason for China and EU not to be partners
編譯:趙雙瑩
出品:中國日報社論編輯室 中國日報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