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年間全村未發生一起刑事案件,無未成年人犯罪記錄。”這一數字與事實,不僅是黎平縣永從鎮傳洞村村民們的驕傲,更是當地基層治理成效的生動注腳。傳洞村共轄3個自然寨、6個村民小組,192戶877人,近年來,該村通過黨建引領、科技賦能、人文關懷與產業支撐的多元融合,為鄉村的穩定與發展織就了一張“平安網”。
傳洞村航拍
“摩托車騎手未戴頭盔,請立即糾正!”2月10日,記者在進入傳洞村的主干道上看到,當一輛未規范行駛的車輛經過設立在路旁的AI攝像頭時,與之相連的音響里立刻傳出自動語音提醒,對駕駛人的行為進行糾正。據了解,這是傳洞村正在使用的“數字鄉村智慧平臺系統”的功能之一。
傳洞村主干道AI攝像頭
傳洞村智慧平臺監控屏幕
來到傳洞村綜治中心,一塊電子屏幕正實時顯示著“數字鄉村智慧平臺”的 11個AI攝像頭的監控畫面,這些攝像頭按照交通勸導、火情預警、重點人員管控等功能安裝在不同區域,它們能自動識別違規行為、危急情況并進行語音提醒,管理人員通過監控畫面和手機即可遠程了解情況并進行處置,它的存在讓鄉村治理效率倍增。“這個系統能有效賦能重點區域、重點人員管控和交通勸導、防溺水等工作。” 傳洞村黨支部書記、村民委員會主任陸信昌說,“過去靠人力巡邏,現在用科技‘站崗’,村干部能騰出手來抓發展,有效提升了鄉村治理效率,也為我們減了負。”
傳洞村村規民約
傳洞村的治理之道,不僅在于“技防”,更在于“人防”。該村通過黨支部引領自治管理,結合本村實際,重點圍繞當前急需解決的安全生產、移風易俗、人居環境、垃圾污水處理等方面進行約束,修訂了《村規民約》、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禁毒理事會等“一約四會”組織,讓村民自治組織在基層治理中充分參與、發揮作用,形成人人講道德、講文明的良好氛圍。
傳洞村合約食堂
如今,在傳洞村,村里“合約食堂”正式啟用,紅白事統一在此操辦,一年來,該食堂累計承辦酒席20余場,每場均節約資金2萬元以上,不僅將村民從“面子負擔”中解脫出來,也扭轉了攀比之風。而每月19日的“消防演練日”是另一項硬核舉措,因傳洞村都是磚木結構房屋,村“兩委”每月組織村民參與消防演練,每天通過村級廣播和專人“鳴鑼喊寨”開展用火用電用氣的安全宣傳,村民安全感顯著提升。多位寨老、離任干部也被聘為“治村顧問”,既調解矛盾,又傳承侗族文化,成為基層治理的“穩定器”。
傳洞村召開會議聽取群眾對《村規民約》的意見建議
傳洞村外出務工人員占比達58%,留守未成年人管理是治理鏈條上的關鍵一環。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成員對排查出的34名留守未成年人進行分片包保走訪,動態跟蹤學習與心理狀況;寒暑假期間,組織多名返鄉大學生在村活動室開設“大手拉小手”閱讀課;村里婦女之家組建了“愛心媽媽”團隊,通過結對幫扶填補孩子親情空缺……這些細致入微的關懷,讓在外務工的村民安心,也讓村莊的“未來”有了更多保障。今年讀四年級的留守未成年人雨欣的父母在浙江打工,家里的墻壁上貼著數張她在學校里獲得的獎狀,“村里叔叔阿姨經常來家里幫助關心我和外婆,他們特別好,我也要好好學習,以后像哥哥姐姐一樣去外面讀大學。”小雨欣自信地說。
傳洞村村“兩委”干部到留守未成年人家中走訪
傳洞村婦女們在“婦女之家”商量節后幫助留守未成年人相關事宜
“近年來,為了從源頭減少留守問題,我們村‘兩委’已經成功動員多個家庭將孩子帶到務工地入學,這樣更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發展。”傳洞村監委主任陸偉輝說,“對留守在家的孩子,我們積極開展‘護苗行動’,并將婦女兒童權益保護納入《村規民約》,結合村里實際做好防范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未成年人受侵害和未成年人非正常死亡的各項工作,讓孩子們的守護成長不缺位。”
傳洞村“大手拉小手”閱讀活動
基層治理的底氣,離不開產業發展支撐。村“兩委”實施“雙培”工程,將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產業帶頭人。肉牛養殖大戶吳國邦便是典型代表,2017年,他在政策扶持下脫貧后牽頭成立合作社,帶動22戶村民參與養牛。如今,傳洞村形成肉牛、肉兔、茯苓種植多元產業,人均收入連年增加。
傳洞村吳國邦養牛場
傳洞村養殖戶的肉兔養殖場
“經濟活力的注入,讓村民在增收致富中增強了對村莊的歸屬感,社會治理‘共治共享’的理念悄然生根,進一步激發了村民的內生動力。”村支書陸信昌說,“我們不做‘大家長’,而是搭平臺、建機制,協助村民管好家。” 傳洞村用實踐證明,基層治理并非簡單的“管”與“被管”,而是技術賦能與人文關懷的同頻共振,是制度約束與價值凝聚的雙向奔赴。
傳洞村村景
記者手記: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基層治理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積極探索“村民自治”新路徑。在傳洞村采訪的所見所聞,讓我們看到,“溫度”是該村基層治理貫穿始終的關鍵詞。AI攝像頭不冰冷,它用語音提醒替代罰款,用預警取代懲戒;“合約食堂”不止于省錢,更重建了村民間的信任紐帶;對留守未成年人的關愛,不僅填滿了“時間差”,更補上了“心理缺”。這里的治理實踐告訴我們,真正的平安不僅在于“不出事”,更在于讓每個人感受到被尊重、被關懷。當鄉村的發展與人的需求同向而行,當傳統智慧與現代技術深度融合,基層治理便能超越簡單的秩序維護,成為鄉村振興最堅實的基石。傳洞村的37年“零刑案”,正是對這種理念的最好詮釋。
黔東南州融媒體中心記者 聶蕾 劉漢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