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近日,世界經濟論壇2024年年會落下帷幕,小鎮達沃斯從人頭攢動歸于平靜。
達沃斯位于瑞士東部阿爾卑斯山中,是一個滑雪勝地,更以每年舉辦世界經濟論壇而著名,因而世界經濟論壇又被稱為達沃斯論壇。每年論壇舉辦的時候,也是小鎮最熱鬧、最擁擠的時候,無數對國際經濟、政治有影響力的人到此參會。據說,世界經濟論壇會址之所以選在達沃斯,是因為論壇創始人克勞斯·施瓦布年輕時候酷愛滑雪。沒想到“這個偶然”造就了小鎮的聲名鵲起和快速發展。
從“歐洲管理論壇”進化而來
世界經濟論壇并不是一開始就有此規模,其前身是地區性的“歐洲管理論壇”。1971年2月,施瓦布在達沃斯組織召開首屆歐洲管理論壇,來自31個國家的約450人參會,歐洲企業的經理、美國大學的學者等聚集在阿爾卑斯山谷。施瓦布希望將美國的商業管理經驗引入歐洲,以幫助歐洲企業更好地應對國際市場的挑戰。他以非營利組織的形式創建了歐洲管理論壇,論壇總部設在日內瓦,每年定期召集歐洲商業領袖在達沃斯舉行年會。
施瓦布提出了“利益相關者理論”。他認為,想要成功管理一家企業,領導者需要考慮各方利益——不僅僅是股東、客戶和消費者的利益,還要顧及企業員工及其所在的社會環境。這種對社會負責的“利益相關者理論”成為論壇的指導原則。
論壇每年年會的主題各不相同。隨著國際形勢發展變化,論壇的議題范圍逐漸擴大。1972年的第二屆歐洲管理論壇上,時任盧森堡首相皮埃爾·維爾納應邀出席發言,這也是該論壇首次有政府首腦參加并發表演講。
隨著后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到來、第四次中東戰爭的爆發,論壇年會的關注點從企業管理逐漸轉向經濟和社會事務。越來越多的政治領導人應邀參加會議。
1987年,歐洲管理論壇正式更名為世界經濟論壇,論壇年會規模越來越大。除發達國家外,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經濟要員也逐漸被邀請參加。探討的議題突破經濟領域,許多雙邊和地區性問題、世界上發生的重大軍事安全事件成為討論內容。世界經濟論壇變成世界政要、企業管理者、民間和社會團體領導人研討世界問題最重要的非官方聚會之一。西方輿論由此稱之為“非官方的國際經濟最高級會議”。
1998年,G20創意誕生于達沃斯
在過去50多年的時間里,達沃斯歷經多個重要時間節點,從柏林墻的倒塌到經濟全球化的加速,再到氣候變化的失控,它幫助緩和希臘和土耳其之間的矛盾、在世界各地建立經濟橋梁、為環保主義者提供更大平臺……
經濟議題是達沃斯論壇的首要議題。1973年第三屆論壇上,意大利實業家奧萊里歐·佩切伊就其著作《增長的極限》發表演講,該書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提出質疑,引起轟動。
1976年,第六屆論壇架起阿拉伯世界與西方溝通的橋梁。在1973年阿以戰爭和石油禁運的背景下,西方與阿拉伯國家的關系變得緊張。1976年10月,論壇與阿拉伯、歐洲主要機構一道,在瑞士蒙特勒舉辦第一屆阿拉伯-歐洲商業合作研討會。
20世紀末,在達沃斯論壇的推動下,一個由當時東德和西德議員、商界領袖組成的非正式團體呼吁制定貨幣穩定計劃。這一倡議為兩德的經濟統一作出重要鋪墊。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使改革全球金融體系成為重要議題,與會者強調有必要將主要發展中國家納入這一進程。于是提出建立一個新的全球機構——一部分是發達經濟體,另一部分則是新興經濟體。1998年晚些時候,該機構在德國波恩舉行了首次會議。這就是后來的G20。
除經濟議題外,達沃斯論壇漸漸成為一個解決國際爭端的平臺。政治領導人借助這個中立平臺解決分歧。希臘和土耳其在1988年簽署《達沃斯宣言》,雙方在戰爭邊緣“懸崖勒馬”。在1992年的達沃斯論壇上,時任非洲人國民大會(非國大)主席納爾遜·曼德拉與時任南非總統德克勒克共同露面,曼德拉和德克勒克的握手象征著南非種族隔離制度的結束。
1979年,中國代表來到達沃斯
施瓦布也關注著中國的經濟改革與開放,1979年,中國代表團首次參加論壇。同年晚些時候,施瓦布應邀訪華。這是論壇與中國建立長期關系的開端。2007年,中國舉辦了首屆夏季達沃斯論壇。
為什么達沃斯論壇能辦得如此成功?其影響力得以不斷擴大?究其原因,一是論壇組織者和參與者堅守著這樣的精神——“無國界的相互理解”“平等對話、合作和發展”。正如施瓦布所希望的那樣,論壇創造了一種特別的氛圍,一種讓所有參會代表解放心靈、解放思想的氛圍,為參會者構建起平等綻放思想火花的平臺。
二是論壇議題緊緊把握時代脈搏,每次年會所探討的議題均對當時世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受到人們普遍關注。
三是不斷改革體制,世界經濟論壇最初以一般論壇的形式出現,在此后的發展過程中,論壇在內部機構設立管理制度、會員制度等,從各方面不斷創新,讓論壇適應新的世界形勢。(本文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張紅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