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月19日,加沙停火協議生效。
歷經15個月的漫長沖突,數萬人在戰爭中喪生,以色列和哈馬斯的沖突終于迎來難得的停歇。一年多來,加沙地帶和以色列上空首次恢復寧靜,數百輛卡車運送援助物資抵達加沙地帶,人們對結束沖突多了一絲希望。
但這些希望或許還為時過早,實現永久停火的必要條件尚未到位。以色列和哈馬斯達成的加沙地帶停火協議分為三個階段,目前只是第一階段,而之所以能夠達成停火,主要原因在于美國處于政權更迭關鍵期,而非雙方敵意得到了平息。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近日表示,如果停火協議第二階段談判未能達成,以色列可以再度恢復對加沙的軍事行動。內塔尼亞胡還表示,以色列將在加沙地帶和埃及之間的“費城走廊”保持軍事存在,不會減少駐軍,且會在停火第一階段增加駐軍。
在整個沖突期間,以色列一直掌握著戰場上的主動權,內塔尼亞胡政府從未改變過其消滅哈馬斯、將加沙地帶變成以色列控制的緩沖區的目標。盡管以色列軍隊1月19日開始從加沙地帶的拉法地區撤至“費城走廊”,但并不代表以軍遵守停火協議中要求撤出加沙地帶所有人口密集地區的條款,實際上可能正在為停火協議破裂做準備。
在停火協議第一階段,哈馬斯同意釋放33名被扣押人員,作為交換,以色列釋放數百名巴勒斯坦在押人員,剩余人質將在第二階段被釋放。問題在于,以色列表示在消除哈馬斯的軍事和政治能力前不會同意完全撤離加沙,而哈馬斯希望在以色列撤離所有軍隊后再交出所有被扣押人員。人質是哈馬斯唯一的談判籌碼,如果在第二階段哈馬斯未能兌現更多人質交接,停火協議很可能會破裂,進而導致沖突再次升級。
目前,以色列是否會同意在某個日期前撤出加沙與以色列之間的緩沖區,仍然未見定論。也有西方觀察人士認為,以色列可能會維持長期駐軍。任何一方的輕舉妄動都可能隨時打破停火協議,雙方很容易將責任推給對方。過去,以色列與哈馬斯之間的停火協議常因小規模沖突而宣告失敗。
因此,當前的停火協議可謂十分脆弱。能否推動局勢向永久和平發展,最終實現“兩國方案”,取決于美國新一屆政府如何處理其對以色列與哈馬斯沖突的態度。如果美國繼續為以色列提供過度支持,局勢恐怕難以朝著和解的方向邁進。
本文編譯自《中國日報》1月21日社論
原文標題:Fragile truce rests on new US administration
編譯:趙雙瑩
出品:中國日報社論編輯室 中國日報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