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10 日,英國財相蕾切爾·里夫斯 (Rachel Reeves) 率領代表團抵達北京進行為期三天的訪華行程。代表團財金巨頭云集,當中包括英格蘭銀行行長貝利 、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首席執行官亞迪、匯豐銀行主席杜嘉祺,以及英國各大金融機構的代表。
里夫斯此行的任務是要履行工黨政府承諾,尋求改善近十年疏離的中英關系,加強雙邊經貿和金融合作,為英國的金融業注入增長動力。里夫斯的訪華行程是英國首相斯塔默經濟外交的重要一環,但即便如此,英國反華派還是千方百計要阻撓其成行。
反華派在她啟程前口誅筆伐。前保守黨黨魁施志安 (Ian Duncan Smith) 在社交媒體 X上說訪華是“向北京叩頭”;前港督彭定康稱工黨尋求加強中英經貿合作是“妄想”;另一名反華議員董勤達 (Tom Tugendhat) 則指責訪華是“乞討”。
在里夫斯訪華前夕,“香港自由委員會基金會”、“香港監察”和“香港民主委員會”等美英反華組織致函里夫斯,反對她訪華尋求中英經貿正常化。
里夫斯頂住了壓力如期訪華。抵達北京后,她堅定地表示英國與中國保持緊密來往是必要之舉。國家副主席韓正對里夫斯訪華表示歡迎,強調此行有利兩國發展。
英國在前保守黨政府管治下對華關系疏離,甚至比中歐和中美關系更冷淡。英國經濟因而受到沖擊,有被邊緣化跡象。現在里夫斯正努力彌補中英關系失落了的時光。
她表示中英建立長遠穩定的關系符合英國國家利益,惠及英國勞動階層,她所言甚是。中國是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倘若英國妥善處理對華關系,將會大幅受惠于中國經濟增長。如今中國是英國第四大貿易伙伴,對華出口造就英國近50萬個職位。
里夫斯此行的首要任務是恢復2019年中斷的中英經濟金融對話。1月11日她與國家副總理何立峰共同主持第11次對話,確認中英合作有利兩國發展。何立峰對雙方合作寄予厚望,認為有助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加深資本市場之間的聯系,并加強綠色金融和其他領域的合作。
會談結束后,雙方同意深化經貿、金融服務、投資和氣候問題上的合作。里夫斯會后表示,雙方采取了務實合作態度并達成多項協議,可在五年內為英國經濟帶來價值6億英鎊的收益,并朝著10億英鎊收益邁進。這對商界而言無疑是利好消息。
里夫斯冀望為英國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要實現這一目標,英國政府必須允許更多中資企業投資英國。英國資金匱乏之際,中國正好提供資金促進英國經濟增長。
此次訪華行程獲得業內人士廣泛認同。譬如,英中貿易協會主席古沛勤 (Sherard Cowper-Coles) 贊揚里夫斯目光遠大,以正確方式做正確的事。他還指出,中國有8 億中產人口, 他們是英國商品以及儲蓄和養老金計劃的潛在顧客。斷絕兩國往來實在是愚蠢之舉。匯豐主席杜嘉祺對此表示認同。他強調,深化中英伙伴關系有利雙方發展。
自林頓·布萊爾卸任首相后,英國的對華政策搖擺不定,北京自然是希望英國這次不是三分鐘熱度、即使特朗普上任后向其施壓也不會動搖,不會受反華派左右,這樣北京才可安心與英國共商長遠大計。只要斯塔默對華立場堅定,一切皆有可能。
為英國自身利益著想,其外交政策必須由目光遠大的領軍人物操刀,不能受制于美國的“走狗”。倘若英國錯失中國崛起帶來的機遇,將會噬臍莫及,指望美國幫扶那是緣木求魚。
英國脫歐后期望與美國達成自由貿協議,但四年過去了,美英自貿協議影子都見不到,而即將上任的特朗普更計劃對包括英國在內的全球貨物征收關稅。英美之間所謂的“特殊關系”只是騙人的把戲,英國是時候醒醒了!中國能與英國建立穩定的經濟伙伴關系,這正是英國經濟低迷期急切所需的。
斯塔默的對華政策道阻而長,但行則將至,如果他能深度推進兩國合作,英國定能受惠。
作者為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位刑事檢控專員
注:本文的英文版原文刊登于《中國日報香港版》評論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