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月14日長沙訊 “2024年是湖南科技創新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年。我們以5大標志性工程為總攬,大力實施創新提升行動,全省科技創新呈現了新的氣象。”1月14日,在湖南省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首場“廳長通道”上,湖南省科技廳廳長朱皖介紹了湖南持續用力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相關成果。
一是投入產出再上臺階,研發經費投入總量達到了1280億元,基礎研究投入占比首次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知識價值信用貸款規模突破210億,帶動發放各類科技貸款超6000億元;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4800億,增長超過20%,高新技術企業增至了1.75萬家,特別是12個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國家級科技人才突破1000人。
二是創新平臺增量提質。“1+2”國家實驗室體系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入列35家,數量和在全國占比實現了“雙提升”。另外新獲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1家,總數居全國第2。長沙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新增研發機構1178家。
三是科研攻關成果豐碩。2024年全省“十大技術攻關”、重大科技攻關等項目,突破關鍵核心技術130余項,“江海號”最大直徑盾構機打通長江最長公路隧道;耐鹽堿水稻新品種畝產突破500公斤。率先推出了視頻超算、音視頻多媒體大模型、文物高精度高速采集技術等成果,賦能文化產業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朱皖介紹,在新的一年里,將貫徹落實好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加力推進5大標志性工程,全力實施科技創新賦能攻堅。
打造戰略科技力量,在國家創新版圖中占據更高地位。加快建設“1+2”國家實驗室體系,推動“4+4科創工程”,多出高層次人才,多出高質量成果。推動長沙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建強用好各類創新機構。
強化高水平科技攻關,在賦能產業發展上作出更大貢獻。持續推進十大技術攻關項目,系統布局重大科技攻關任務,以數字技術、綠色技術來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實施科技賦能文化創新工程,推動音視頻、數字文博等產業發展,實現產業倍增。另外要在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做示范應用,在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計算、航空航天、合成生物等領域培育一批新型產業和未來產業。
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在激發創新活力上打造更優環境。進一步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改進科技計劃管理,讓成果產出更加高質高效。優化財政科研項目經費的包干制,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自主權,讓科研環境更加寬松和包容。另外將再完善人才評價、科技激勵、成果賦權等制度,讓人才創新更加安心、更加順心。
(中國日報湖南記者站 何純 朱友芳|胡思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