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是上海白領,現在是貴州“牛司令”。他一方面鏈接外面的資源,一邊整合本土資源,全力發展黃牛養殖業,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創業新星。
“牛司令”吳國邦,現任黎平縣孺子牛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2018年返鄉創業以來,他創辦養殖公司,學習養牛技術,大力發展黃牛養殖業,不僅助推了當地經濟發展,更直接帶動了村民增收,成為了黎平縣永從鎮傳洞村的鄉村振興帶頭人。
放棄做白領 返鄉養黃牛
吳國邦是黎平縣永從鎮傳洞村人。2015年從華東理工大學畢業后,便去到上海工作,曾任職上海亞匯金融集團投資經理。
讀書時品學兼優,畢業后也找到了令人羨慕的工作。從小到大,他都是村民眼中的優秀小伙。每年春節,他都會回到土生土長的小山村。看到不斷煥新的村寨,他一次次刷新了對家鄉的認知,重新認識家鄉。
“缺產業帶頭人。”傳洞村黨支部書記陸信昌每次與吳國邦聊家常時,都流露出希望他回鄉帶動群眾致富的想法。在上海有著體面工作,拿著高薪收入的吳國邦開始對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家鄉的發展困境總是不斷在他腦海里浮現。
2018年,積極響應“積極培養本土人才,鼓勵外出能人返鄉創業”號召,年底,30歲的吳國邦辭去了上海高薪工作,返鄉創業。懷著為家鄉發展貢獻一份力量的真心,以及在這片土地上大干一番事業的雄心,吳國邦充滿干勁,但最初,他的這個選擇,一度令身邊的朋友和家人不解。
(圖為吳國邦在養殖場)
回來后,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做什么”?“看到家鄉六背山綠草如茵的牧草資源,我的腦海里就萌生了兩個字——養牛。”吳國邦說,自己家鄉有養牛的傳統,父母也有多年的養殖經驗,加上黎平縣有豐富的草場資源,培育了“黎平黃牛”品系,多年來,“黎平小黃牛”已名聲在外。
創業遇難題 變身“牛專家”
一番調研考察后,2019年,吳國邦創辦了黎平真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開始著手喂養50頭小黃牛。
在當地黨委和政府的支持下,他建起了6個牛舍,并引進了100多頭黃牛。這些黃牛有的在草場上自由放養,有的則在交通便利的圈舍中精心照料。吳國邦的養牛事業就此拉開了序幕。
吳國邦的目標遠不止于此。他計劃將鳳凰山養殖場打造成一個能容納500頭肉牛的標準化肉牛養殖場。為此,他自籌資金并成功申請到項目資金,啟動了改造和修繕工程。項目分兩期建設,總投入高達500萬元。
創業的道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吳國邦很快就遭遇了養牛過程中的第一個重大挫折——牛群感染疾病。短短一個月內,就損失了20多頭牛,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萬元。這次打擊讓吳國邦深刻意識到,養牛不僅僅是一項簡單的勞動,更是一門需要深厚專業知識和技術支撐的科學。
面對困境,吳國邦四處求援,邀請專家到現場指導。同時,他自己也踏上了求學之路。從畢節到安順,再到云南,吳國邦的足跡遍布了多個養牛技術先進的地區。他如饑似渴地學習黃牛繁育、治療、防疫、配種等養殖技術,逐漸從一個對養牛一無所知的門外漢,成長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牛專家”。
(圖為吳國邦(右)在養殖場介紹養殖情況)
吳國邦的堅持和努力,漸漸有了起色。他的養牛場不僅成功度過了疾病危機,還逐漸實現了規模化、標準化養殖。真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名聲越來越響亮,同時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養牛行列,實現增收致富。
做大“牛”事業 惠農促增收
經過幾年的摸索與努力,2021年,吳國邦的養牛場凈利潤超過了30萬元。2022年,鄉村振興的力度加大,也為吳國邦的養牛事業帶來了新機遇。這一年,他擴建了牛舍至1200平方米,還將存欄黃牛增加至360頭,養牛基地產值更是達到了700余萬元,直接解決48名村民的就業問題。
“要想讓養牛事業持續發展,就必須引入現代經營理念,創新養殖模式。”吳國邦組建了黎平縣孺子牛養殖專業合作社,鼓勵農戶代養黃牛。他設計了一套公平合理的分紅機制:利潤不到2000元時,農戶與合作社平分;利潤在2000元到4000元之間時,農戶分得60%;超過4000元時,農戶則分得70%。這種“養得越好,掙得越多”的模式,極大地激發了農戶的積極性。
為了確保養殖質量,合作社統一向農戶提供草種,并開展技術指導。黔東南州人社部門積極宣傳創業就業政策,通過政策引領,動員當地村民加入養殖和種植行列,共同壯大黃牛產業。同時人社部門積極邀請養殖專家,到田間地頭和養殖現場,手把手指導村民種植牧草和養殖黃牛。
在吳國邦的帶領下,合作社的存欄牛數量穩步增長,產值也不斷攀升。同時,合作社還流轉了20多戶農戶的300多畝農田,用于種植玉米和牧草,間接帶動100余名群眾就業增收。
(圖為吳國邦查看種植飼料作物)
隨著養牛事業的發展,2023年春節后,吳國邦又在鳳凰山新建了3000平米的標準化養殖基地。基地采用“村級合作社承接+散戶養殖集中管理”的模式,讓更多村民在家門口上班。
吳國邦憑借著對養牛事業的一腔熱血,既推動了當地產業發展,又帶動了村民增收。2023年,養殖場黃牛產值達到1060萬元,2024年,產值預計達到2000多萬元。流轉用于養殖和種植飼料作物的荒田荒地分別達到了2萬畝、1000多畝,僅2024年就帶動了500多戶村民增收。(袁生|編輯:中國日報社貴州記者站 楊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