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月2日長沙訊 從地方醫院轉診到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流程需要多久?近日,湘陰縣76歲腦室出血患者吳霞(化名)在當地醫聯體單位,通過湘雅醫院雙向轉診平臺,從申請轉診到轉運患者,再到湘雅醫院神經內科ICU接收,整個過程僅用了不到一個小時。
為了讓轉診通道更暢通、更高效、更便捷,醫院開發了“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雙向轉診系統”并免費向醫聯體成員單位開放,醫聯體單位運用該平臺進行雙向轉診,暢通完成門診、急診和住院轉診2560例,其中上轉998例、下轉1562例。
雙向轉診系統運轉不斷優化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副院長張樂介紹,自醫聯體建設啟動以來,湘雅醫院緊緊圍繞“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暢通雙向轉診通道”中心工作,先后與500多家醫療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成功搭建了醫聯體信息化平臺。遵循國家對三級公立醫院的功能定位,湘雅醫院聚焦于疑難重癥與急性期患者的收治。同時,將常見病、多發病以及處于穩定期、恢復期的患者有序轉診至醫聯體單位。
為了讓醫聯體成員單位熟練掌握平臺操作方法,湘雅醫院牽頭開展各級醫聯體單位現場培訓80余場,建立轉診聯絡微信群,提供實時指導,今年“線上+線下”培訓達14500人次,為464家醫聯體單位開通雙向轉診賬號總計3760個,收集轉診病種超過1000個。事業發展中心主任龔民介紹說。
吳霞(化名)的兒子對湘雅醫院的雙向轉診平臺流程和服務表示由衷的感謝。他說:“轉診通過手機就可以操作,流程簡便,而且轉診的每個環節都銜接得非常緊密,為母親爭取了很多寶貴的時間。”
吳霞(化名)的病情目前已基本穩定下來,現在可以睜眼與人交流溝通,手腳也恢復了活動能力,預計過兩天就能轉到普通病房繼續治療。她的管床醫院黃清教授介紹說。
織密網絡,擴大輻射范圍
“湘雅醫院始終堅持‘以病人為中心’和‘社會效益第一’的原則,以特色的建設模式、豐富的建設內容來推進醫聯體工作。”院長雷光華介紹,醫院全力打造合作辦院模式、協作指導模式、區域醫聯體模式、專科聯盟模式、航空醫療聯盟模式和遠程指導模式“六位一體湘雅醫聯體合作模式”。
目前,醫院合作辦院醫療機構2家;協作指導醫院省內15家、市內社區醫院19家,以技術管理為切入點,提供門診、現場業務指導、教學授課、線上查房、人才免費進修培訓、科研指導等幫助;組建區域醫聯體2家;牽頭成立省級專科聯盟14個,院級專科聯盟34個,涉及各級聯盟單位512家,發揮專科引領作用,搭建科室層面溝通平臺與資源共享通道,提高區域診治水平;成立航空醫療救護聯盟,打造覆蓋全省的“黃金1小時”生命救援網絡;遠程聯網指導醫院覆蓋全國30個省份、省內所有地市。
雷光華表示,醫院將有計劃性地逐步擴大醫聯體成員單位范疇,重點在鞏固現有合作基礎上進一步提升醫聯體合作品質,從覆蓋全省到輻射周邊,最終到面向全國。拓展湖南省內綜合醫院49家、周邊省份4家、全國其他省份7家,實現優勢資源互補,構建合理有序網絡,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優質、高效、便捷的醫療服務。
將黨建與醫聯體工作深度融合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黨委書記張欣介紹,在推進醫聯體建設和發展工作中,醫院始終堅持黨建引領,充分發揮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將黨建工作與醫聯體的業務工作深度融合,提升了醫聯體各成員單位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保障和推動了醫聯體工作高質量發展。
聯合省內外地州市100余家各級醫聯體成員單位,以紅色教育為主題,共建黨日活動近百次,開展黨課學習,傳承紅色基因,筑牢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提升組織體系建設整體效能。
充分發揮大型公立醫院“領頭雁”作用,運用巡回指導專家醫療隊、對口幫扶等合作模式,對各醫聯體成員單位進行專科共建,以現場教學、理論授課、現場查房等豐富形式為內容,聚焦專科水平提升,提高基層醫療機構診治水平。
據了解,醫院全年組織醫聯體成員單位大型義診與科普活動100余場次,派出專家800余人次,服務人群超過10.8萬余人次,共同為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辦一件實事,推動優質醫療資源精準下沉,增強當地群眾就醫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中國日報湖南記者站 何純 朱友芳|任匆 龔民 嚴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