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小鎮邀你一起過年啦!”隨著蛇年新春的日益臨近,12月28日,會昌戲劇小鎮春節七天演出季正式開票。就在不久前剛剛落幕的會昌戲劇季002上,來自中國、美國、加拿大、波蘭、法國等五個國家的26部戲劇作品在這里匯聚演出,賴聲川、羅伯特·威爾遜、羅伯特·勒帕吉等世界級戲劇家攜作品精彩亮相。這個今年1月開鎮的小鎮,在將近一年的時間里,迅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據不完全統計,開鎮以來,小鎮已開展戲劇等各類表演1000多場,吸引國內外游客數百萬人次。
一個地處偏遠的山區小鎮,緣何星光璀璨、大咖云集、好戲連臺,進而成為世界劇場?
大師
從廈蓉高速出口通往戲劇小鎮的道路兩邊,不斷有“戲在身邊,好在遠”的海報映入眼簾。
會昌的確有些遠。賴聲川回憶他第一次來會昌:“飛機轉綠皮火車,然后再包車,翻山越嶺,才能到達這個地方。”
這里是蜚聲國際的劇作家、導演賴聲川的故鄉。賴聲川1954年生于美國,12歲回到中國臺灣。他被譽為“現今最頂尖的中文劇作家”“亞洲劇場導演之翹楚”。自1984年開始創作以來,40余部戲劇作品影響遍及華語世界。
1919年,賴聲川的父親賴家球出生在會昌城北的老宅里。少年賴家球以會昌第一的成績考上省立贛縣中學(今贛州市第一中學),后因家庭變故差點中斷學業,愛才心切的校長周蔚生徒步跋涉約150公里來到會昌北門賴屋,要他回校讀書,并承諾會妥善處理好學費事宜。校長的遠道登門,感動了賴家,賴家球得以繼續在贛州上學。
2022年8月20日下午,賴聲川來到贛州市第一中學,見到了周蔚生校長的第四代后人、外重孫女彭洪,并當面向她表示感謝:沒有贛州這位校長,大概就沒有我!
1941年,賴家球考入當時被譽為“外交官搖籃”的重慶中央政治學校外交系,1947年離開家鄉赴美從事對外交往工作,此后再沒回過會昌。然而,賴家球時常叮囑兩個孩子:“我們的‘根’在江西會昌。”
賴聲川一直希望“替父親走一段回家的路”。20世紀80年代,他和哥哥賴聲羽(臺灣大學教授、知名散文作家)根據父親生前留下的信息,與會昌的親人取得聯系,并于1997年首次回到父親出生的地方。賴聲川在寫給家人的信中說:“我們打開了一扇朦朧的窗,從此不再是一棵沒有根的樹。”
2015年,賴聲川帶著他的作品《十三角關系》回到故鄉。“一年一部戲,做一個10年計劃,看看10年能不能對一個小鎮有影響。”從這一年開始,他有計劃地把自己的舞臺作品每一年帶一部回到家鄉會昌演出。賴聲川說:“戲劇小鎮是我的一個夢想,這是我父親的家鄉,家鄉就有一種扯不斷、分不開的情感。我覺得會昌能夠創造一個戲劇文化創意中心,創造一種新的經濟模式。”他希望可以在這里探索、打造一種文化創意生態,讓會昌成為中國贛南地區的一個文化磁場。
2017年10月,會昌西北街改造項目開工建設,全力打造以“戲劇文化高地、戲劇產業基地、戲劇生活社區”為定位的會昌戲劇小鎮,項目占地128.3畝,總建筑面積約6.8萬平方米,單體建筑70余項。印刷廠改建成會劇場、宗祠修葺成園林劇場、街屋改建成實驗劇場及排練場,建設了有容廣場、賴家古宅廣場、三角廣場等開放式藝術區域。由此,千年古鎮重煥異彩。
2024年1月5日,會昌戲劇小鎮正式開鎮,為期10天的會昌戲劇季001同步啟幕,近百場戲劇演出和交流活動在小鎮各大劇場輪番登場。
“我是會昌之子。”除了濃濃的故鄉情結,賴聲川認為,自己對于戲劇還有一種使命感,“想讓鄉親們看看這些作品,尤其是希望年輕一代能更早接觸到戲劇和文化藝術。如果文藝能夠成為他們未來的選項,也許他們的路會更寬廣。”
大戲
河流、城墻、門樓、古榕、老屋……會昌戲劇小鎮,像一個巨大的多幕舞臺,布景次第呈現。
華燈初上的時候,廣場中間一只碩大的舊式白熾燈泡溫柔地照耀著小鎮,懸掛在古榕樹上大大小小的燈泡也被點亮,小鎮燦若星河。
于是,就有了那張經典的海報場景:郁郁蔥蔥的榕樹根部,一只點亮的燈泡在泥土里兀自發光。賴聲川希望通過戲劇,可以將文化向下扎根于土壤,讓創意靈感的燈泡漸漸點亮會昌。小鎮開幕那天,賴聲川與一眾嘉賓來到古榕下,點亮了象征戲劇之光的白熾燈,小鎮的“星光大道”仿佛也就此開啟,一批世界級的名導佳作接踵而至。
意大利撒丁島話劇院把莎士比亞經典劇目《麥克白》世界巡演在中國內地的唯一一站定在會昌戲劇小鎮;享負盛名的美國戲劇導演、劇作家、藝術家羅伯特·威爾遜在83歲高齡來到會昌,開啟長期的駐鎮創作,該項目已面向全球招募演員并預計明年4月至5月完成排演,這部全新作品將在明年5月22日的會昌戲劇季003完成世界首演;繼彼得·布魯克、羅伯特·威爾遜等戲劇大師之后被稱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天才型創作者”——加拿大戲劇大師羅伯特·勒帕吉,帶來了他的作品《887》;歐洲最具創新精神的劇團之一——波蘭“山羊之歌”劇團,帶來了音樂戲劇作品《評論哈姆雷特》;歐洲環境舞蹈頂流“迪迪埃-賽隆劇團”帶來了可愛的《行走的膨脹人》;怪誕法國藝術團 “明天我們改變一切劇團”, 在會昌開啟《鳥人與他的奇美拉樂隊》中國首演;賴聲川為會昌戲劇小鎮量身打造的最新力作《鏡花水月》,迎來園林劇場版的封箱演出……
會昌常態化組織開展戲劇演藝等活動,預計每年演出120天以上、演出劇目不少于60部。僅在會昌戲劇季002期間,就一共組織售票劇目35場、戶外演出177場,以及“世紀對談”“賴聲川大講堂”“系列工作坊”等文化交流活動33場。
每天20多場戲劇演出或主題活動,讓當地群眾大飽眼福,會昌縣城居民陳永康感慨道:“我覺得很幸福,在家門口就能看大戲。”
遠道而來的上海戲迷孫趙鵬則驚嘆:“不可思議,文化的碰撞感覺特別好。”怪誕法國藝術團演員帕皮翁·洛伊克說:“我認為觀眾對我們的表演是樂意接受的、反應很積極,我覺得他們是喜歡這個表演的。”
除了名家名作,戲劇小鎮也為更多普通人帶來了造夢空間。曾在賴聲川經典劇作《如夢之夢》《曾經如是》《寶島一村》中有過精彩演繹的青年演員楊易,帶來他自編自導自演的首部原創作品《平原之王》;14名會昌籍“素人演員”共同演繹《66小時》,向世界講述會昌人自己的故事,他們當中有中學教師、烤肉店老板、射箭教練、小鎮員工……
小鎮門口,巍然高聳的石牌坊上鐫刻著橫批:此處有戲。從古城墻到江邊,從榕樹下到廣場,從老宅屋到小酒館,處處都是流動的舞臺。藝術家與觀眾近距離互動聯接,共創難忘的戲劇時刻,一個隨時隨處可以有戲、可以入戲的戲夢空間宛在眼前。
大業
嵐山環抱,三江匯流。伴隨著戲劇的夢想在這里氤氳升騰,“特色戲劇鎮、風景獨好城”日漸叫響,戲劇小鎮在當地引領和造就了一個嶄新的業態。
越來越多的游客和戲迷從廈門、深圳、廣州等城市來到會昌,享受這里世界級的戲劇演出,領略會昌的好山好水、客家文化。2024年國慶假期,小鎮日均接待游客人次超過5萬,總游客量逼近40萬人次。這是賴聲川沒有想到的,他說:“我以為五年、七年才可能有這樣的游客規模,現在一年都不到就開始人潮涌動了,戲劇小鎮的發展比我想象的要快。”
會昌縣文廣旅局局長曾俊華告訴記者, 戲劇小鎮圍繞看戲、學戲、演戲、出戲四個方面,導入戲劇產業資源,打造演出劇場類、教育培訓類、戲劇配套產業類、客家非遺文化類、酒店住宿類、配套商業類等六大業態,促進了文旅融合發展,煥發出全新活力。
推進戲劇小鎮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會昌不遺余力:
——舉辦會昌戲劇季,打造國際化的戲劇文化高地。推出會昌戲劇季品牌活動,開展常態化演出,確保戲劇演出一年四季不落幕;
——推動戲劇文化與地方文化融合發展,打造市井化的客家生活美學地。大力挖掘利用本地紅色文化資源、地方戲曲、非遺特色文化等,探索 “戲劇+紅色文化”“戲劇+地方戲曲”“戲劇+非遺文化”等模式,創新推出一批原創型戲劇作品,實現戲劇文化與贛南客家文化、非遺文化“相融合、共發展”;
——培育戲劇配套產業,打造年輕化的戲劇人才集聚區。建設集戲劇服裝、道具、場景制作生產和戲劇創意、工藝美術、出版印刷為一體的“戲劇+”產業群。同時,廣邀全球各地藝術創作者、戲劇文化愛好者到小鎮開辦工作坊、駐地創作、巡演交流,為年輕的追夢人搭建創新創業的孵化基地……
戲劇不僅豐富了當地人的生活,還為年輕人帶來不一樣的發展機會。越來越多喜歡戲劇藝術的人來到會昌,成為“會漂”,一些在外闖蕩的會昌人也回到家鄉,在戲劇行業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會昌縣發展集團監事會主席鄒敏不無感慨:從運營到現在成為我們文化產業的龍頭和引領,小鎮真的發生了太多不可思議的變化,真的被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
青磚黛瓦,戲劇小鎮里,由百貨公司改建而成的和聲戲劇技術學院格外引人注目。作為國內首創的民辦專業劇場技術人才培訓基地,學院開設全面的劇場技術課程,建造國際標準的置景、服裝實踐基地,旨在培養專業的劇場技術人員。廖維翰院長把這個學院叫作“造夢空間”:“我們在表現戲劇,我們造一個夢給觀眾。對我來說,我的造夢就是幫學生實現他們的夢想。”如今,和聲戲劇技術學院已有近200名學生,正如賴聲川所希望的:“戲劇為當地年輕人帶來改變。”
現實與夢想在這里兼容輝映,中外戲劇文化在這里浸潤沉淀、互鑒交融。從賴聲川“替父親走一段回家的路”的心愿開始,小鎮正在逐漸成長為一片跨越國界、語言和文化的戲劇夢土、一個名副其實的世界劇場。
12月1日,會昌戲劇季002圓滿落幕。賴聲川、羅伯特·威爾遜和羅伯特·勒帕吉一起,開啟了一場關于“世界劇場在中國一個小鎮”的暢談。賴聲川說,重建家鄉的書香氣息,用戲劇回饋家鄉,是他一直想做的:“大城市都很發達了,中國真的要強大,要讓會昌這樣的小地方也一樣富強起來才行。”
小鎮有戲,變在身邊,夢圓不遠。
記者鐘義勇 胡懷軍 特約記者劉兆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