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是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紀念日。當天,英文《中國日報》刊登數據專版,用可視化的圖表版面設計,直觀展示澳門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25年來奮斗拼搏,在經濟、民生、社會、文化等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向世界展示“一國兩制”在澳門的成功實踐。
版面中心以數據圖表組成了藝術化大數字“25”,直接點題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象征澳門繁榮昌盛的金蓮花圖案,大三巴、澳門塔、澳門科學館和澳門大橋等多個標志性建筑的剪影,共同構成了版面豐富的視覺元素。
數據圖表涵蓋了澳門本地生產總值、總體失業率、居民月工作收入中位數以及財政儲備四個領域六個階段的權威數據。數據顯示,澳門本地生產總值由1999年的523.28億澳門元,增長到2023年的3693.28億澳門元。總體失業率由1999年的6.3%降到今年前三季度1.7%的歷史低位。本地居民月工作收入中位數在2009年達到1萬澳門元,相當于1999年的兩倍;今年前三季度,該項數值達到2.05萬澳門元。財政儲備方面,在回歸15年后的2014年達到2,463.4億澳門元,今年前三季度增至6,169.5億澳門元。此外,澳門銀行業總資產規模從1999年末的1,390億澳門元快速增長到今年前三季度末的24,050億澳門元。
回歸祖國以來,澳門特區政府在就業、住房、教育、醫療、社保、救助、公共服務等多個領域全面織密織牢民生保障網。過去的25年成為澳門歷史上發展速度最快、質量最高、居民獲得感幸福感最強的時期。版面中,不同形狀的數據圖表以從深到淺的顏色,顯示了醫療、住房、公共服務等領域在不同年份中的變化。
數據顯示,1999年,澳門的社保受益人數量為19.6萬,今年前10個月達51.7萬;醫療方面,1999年,澳門每千人口對應醫生、護士比分別為2.0和2.1,去年分別達到2.9和4.4;公屋方面,從1999年的9,084個單元增長到今年前三季度的57,117個單元。為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澳門特區政府于2019年推出“一戶通”服務,當年共有用戶49,595人,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用戶總數達620,465人。一戶通服務項目也從2020年的60項發展到現在的435項。
此外,澳門文化遺產豐富,旅游設施完善,節日盛事貫穿整年,具有強大的旅游吸引力。文化與科技的深度結合更為澳門旅游業發展增添動力。2023年和2024年,澳門因會展業表現突出,分別被評選為“最佳亞洲會議城市”和“最佳會議商務城市”,并在由中日韓三國共同發起的文化城市命名活動中,獲得2025年“東亞文化之都”稱號。
數據顯示,1999年澳門入境旅客為661.45萬人次,今年1-10月份,澳門入境旅客已超過2,906萬人次。旅客消費方面,1999年人均為1,373澳門元,今年前三季度為2,168澳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