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日,國家藝術基金2024年度藝術人才培訓資助項目《北京中軸線文化主題攝影創作人才培訓》結課展——《中軸之像》研討會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舉辦。中央美術學院科研處處長、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于洋,中軸線基金會專委會委員宋慰祖,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吳學夫,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原副館長、影像評論家、策展人王春辰, 遺產影像學專家周梅生,人民畫報社中國專題圖庫總編輯吳亮,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張旭,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教師、參展學員代表王望等多位專家學者出席研討會。項目負責人、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攝影專業主任、教授林彤主持研討會。
會前,林彤教授陪同與會專家回顧項目學員的攝影作品《中軸之像》展,審閱了結課作品集——同名畫冊《中軸之像》。專家們對學員的作品分別進行點評,對項目成果表示充分認可,希望學員們保持創作熱情,做出更多更好的實踐成果。
于洋教授代表中央美術學院科研處祝賀林彤教授申報的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北京中軸線文化主題攝影創作人才培訓”取得豐厚完滿的成果。項目在強調嚴進嚴出的國家藝術基金管理規范下,最終呈現展覽、畫冊、研討會的多項成果,并對課題完成的水準高且類型豐富表示肯定。于洋教授以“圖像時代中軸線文化影像建構的價值”為核心,闡述了北京中軸線主題攝影創作培訓與中軸線申遺成功的時代對應關系。圖像時代的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如此深刻的影響到了我們今天的圖像生產。此次展覽中除了有部分宏大敘事的作品,更多的是以藝術攝影表達藝術家自身對中軸線文化的感受、觀念,傳達出人的主觀情感,以及深度、厚度和溫度。觀者能從中感受熱氣騰騰的人的精神和承載的巨大時間含量。
宋慰祖先生前期參與了此次人才培訓的集中授課部分,對項目的整體發展有透徹的了解。他談了三點感受。第一,作為國家藝術基金項目,此課題具有很強的創新性,從攝影的獨特視角,對中軸線文化做了全面的實踐呈現。第二,最關鍵的是此項目恰好配合了北京中軸線申遺。學員們經過沉浸式的學習,對中軸線的本質和內涵有了充分的認知。恰逢其時的在申遺成功之后,創造出具有思想性、藝術性和文化內涵的優質獻禮作品。第三,此項目創造性地完成了培訓的全程。來自多領域的專家,甚至是歷史、人文、社會科學、藝術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和學員共同探討,共同研究,教學形式活潑多樣,實現了系統的交流和推廣。
吳學夫教授表示,展覽、畫冊都策劃和呈現得完美到位。經歷巨大社會變革,是今天所有的實踐創作的共同背景,北京中軸線攝影的創作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并具備了很多現實的意義。如果以“用鏡頭來記錄中軸線的現實意義”為關鍵詞,至少帶來三個角度的思考。第一,空間美學。北京中軸線蘊涵了理想都城的秩序,是中國式的空間美學代表,代表了中國特有的文化和哲學。影像中的中軸線文化呈現不是簡單的風光攝影或者建筑攝影所能涵蓋的。要把中軸線的景觀形態放到更加寬廣、更加深遠的整體性視野當中。第二,城市更新。北京中軸線不僅提供了儀式化的空間,它帶動的是整場的城市更新運動。中軸線所經過的位置,不是空洞的地理場域。鮮活的居民在老城區的中軸線沿線空間中生存,進行著城市的微更新。攝影是時間的見證,也許某張中軸線的攝影創作影像就成為了唯一的影像。因為城市的更新無處不在,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第三,國家形象。無論是傳統古香古色的建筑美學表達,還是真實的現代多元生活空間的表達,都是我們要思考的具體命題。
王春辰教授說,此次展覽,順利完成了項目的展現板塊。他從攝影與社會關系的角度,“用影像記錄歷史,用影像昭示未來”的分析,探討了攝影者對事物的認識。攝影創作者的敏感以及感知力,和其表達的主動選擇性有關系。學員們學有所得,有現實題材的創作,也有藝術家般的學員自由發揮無限想象的創作,做成了個人敘事的中軸線場景。攝影人可以是多重身份的集合,他可以是人類學家、社會學家、植物學家、自然科學家……在攝影創作的前期,融入更多的調研與分析。
周梅生先生以“個性化觀念與世界遺產的影像對話”為話題對項目成果進行了解析。他肯定了個性化觀念在創作實踐中起的重要作用,對“古為今用”的系列作品進行了剖析。很具體的對《新京師生春詩意圖》《窗影百年》《九宮九色》《紫微耀文光》等作品進行了細致點評。他表示在影像當中,北京中軸線遺產項目的標志性符號,經典性畫面,是形成世界遺產影像非常好的表達。
吳亮先生說,此次展覽效果超出他的想象。他曾參加多個國家藝術基金項目評審,無論是展覽,還是畫冊出版,包括研討會,此項目是他看過做得最認真最完整,也是最圓滿的一個。經過培訓,學員們把傳統的攝影藝術和數字后期非常好的融合在一起。使這個項目的呈現和表達,與以往的傳統攝影人才培訓有較大的不同。看到展覽和畫冊,能體會到學員們通過這次學習,對中軸線的文化有了比較深的了解,綜合、立體、多元的表述了歷史和現實的關系。從展覽中可以看到30位學員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思考,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希望這個項目能夠延續,包括在各地巡展,希望學員們把效應放大,繼續開枝散葉。
張旭教授表示,看到“中軸之像”展覽和畫冊,非常開心。很多學員是借文獻攝影的范式,表達歷史記憶、文化記憶和社會記憶。張旭教授也是參與前期集中授課環節的專家,與學員們在之前的交流碰撞中,對他們有所了解。張旭教授認為“畫如其人”,看到展覽的作品,不用看展簽,基本能猜到是哪位作者。點評作品時,他強調學員們要去熱愛拍攝對象,要去熟悉,要去研究,要去調研。面對不可見的北京城市歷史,從燕國到唐朝的幽州,到遼南京、金中都、元大都,需要做的功課非常多。
學員代表王望首先感謝所有授課教師的悉心指導,他表示:“《中軸之像》項目意義重大。藝術沒有對錯,只有角度不同。數字后期和紀實影像的創作,有各自適合的表現場域。
據了解,中央美術學院獲批的國家藝術基金2024年度藝術人才培訓資助項目《北京中軸線文化主題攝影創作人才培訓》,將北京中軸線文化主題攝影的創作為導入,以影像展現北京文化整體風貌的攝影創作為案例,組織業界資深專家和學員面對面交流,實地考察拍攝。旨在讓學員將文化地理的表述轉換為攝影媒介的方式觀察和思考。該項目已于2024年夏季完成集中培訓,來自全國18個省區市的30名學員,在酷暑中完成培訓和自由創作。參加此次培訓項目的學員們的佳作成果匯聚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展覽,以此向“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獻禮。(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