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走進貴州省天柱縣渡馬鎮共和村,200多畝“功夫菊”進入采摘期,黃澄澄的菊花競相綻放,散發著沁人心脾的清香。村民正忙著采摘成熟的菊花,一幅優美的田園豐收畫卷徐徐展開。
“自從我們這里種植了‘功夫菊’,不僅自己有了收入,村里更是多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正在采摘菊花的共和村村民尹秀東開心地說。“我們這里的菊花產業可是大有可為呢!除了自家的菊花田,我還會到村集體的菊花基地去務工,每天差不多能賺100來塊錢。這樣既不用出遠門,又能照顧家里,真是兩全其美。”
而像尹秀東這樣的村民,在共和村還有很多。他們通過參與“功夫菊”的種植和采摘,不僅增加了家庭收入,還為村莊的鄉村振興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功夫菊”產業已經成為了共和村的鄉村振興大產業。
那么,“功夫菊”這個名字又是怎么來的呢?共和村黨支部書記唐安厚向我們介紹道:“我們以甘溪的功夫文化為底蘊,給這種菊花命名為‘功夫菊’,這樣不僅能凸顯我們村的文化特色,也使得我們的產品在市場上更有辨識度。”
2016年,共和村從江西省婺源縣引進了菊花產業,為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共和村將“功夫菊”定為主導特色產業來發展,按照精品種植原則,全程山泉水灌溉,施有機肥,打造出“功夫菊”標準種植基地,如今,終于培育出了深受市場喜愛的“功夫菊”。
白天基地忙著采摘,每當夜幕降臨,“功夫菊”烘烤車間內又是另一副忙碌的景象,工人們將采摘的菊花進行分攤、烘干、分類、包裝。包裝后的“功夫菊”,以其優質的品質,受到了市場的熱烈歡迎,按照散裝每斤就能賣到300元。
好品種、好產品、好品牌,有了這三好之后,如何將它們轉化為真金白銀的收益?為此,共和村村集體迅速調整了發展策略。
為擴展商品銷售渠道,共和村聚焦“花經濟”,以菊興業探索出了一條“菊花+電商”的特色發展之路。充分利用“甘溪”國家3A級旅游景區獨特資源優勢,在景區新建天柱縣功夫村網絡實踐基地,以“春節”“五一勞動節”“國慶節”等旅游旺季為契機,策劃運營“功夫村”“再見江湖”音樂節暨游園會活動,邀請縣內網絡直播達人、“網絡大V”、新業態組織等群體,通過“短視頻+直播+現場展銷”的形式,展銷“功夫菊”禮盒、精品罐裝“功夫菊”等創意精品包裝產品,將“游客”變成“顧客”,讓村民和村集體經濟實現“雙增收”。2024年,在網絡實踐基地開展網絡直播16場次,現場展銷8場次,網絡銷售“功夫菊”產品8萬余元。
天柱縣渡馬鎮共和村菊花基地采摘現場 金可文攝
“我們通過成立天柱縣‘功夫菊’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按照‘黨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組織建成9個功夫菊烤房和加工廠,總面積達700平方米,通過申請SC商標認證,進一步開拓‘功夫菊’銷售市場和渠道,打造集育苗、種植、采摘、加工及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推進特色產業提質增效。”唐安厚說。
近年來,渡馬鎮根據“一村一特”產業發展規劃,指導村內種養大戶、返鄉創業青年等積極創辦家庭農場,發展家庭經濟。由村集體經濟組織幫助協調土地流轉、提供菊花苗及種植技術培訓,并通過訂單收購的形式,將農戶自行種植的“功夫菊”按市場價進行回收,統一進行加工、包裝和銷售。如今,“功夫菊”旅游地標產品已初顯規模,甘溪侗寨也實現了“功夫文化+研學”“功夫文化+農耕體驗”“功夫文化+休閑”等“功夫+”的發展模式。截至目前,渡馬鎮共和村采取集中連片種植“功夫菊”300畝,輻射帶動周邊種植300畝,打造了600畝功夫菊“四聯雙增”示范基地,年產量達30萬斤,加工銷售產值800萬元左右,推動村集體經濟和群眾雙增收,惠及農戶60余戶200人,每年吸引游客前往打卡游玩1.3萬余人次。(楊鴻斌|編輯:中國日報社貴州記者站 楊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