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北京11月1日電(記者周蘭序 歐陽詩嘉 實習生董一郎)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CF40資深研究員、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張斌近日在接受《中國日報》“智見中國”欄目獨家專訪時表示,正在持續推出的一攬子逆周期調節政策需要比2014-2016年期間的政策更具力度,以幫助中國經濟走出總需求不足的負向循環。他認為,近期一攬子逆周期政策旨在提振政府和私人部門支出,促進全社會收入水平進一步復蘇,要通過擴大收入打開促進消費的空間。
逆周期調節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大
“政策要走在市場前面才能打破預期”
張斌認為,近期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工具主要旨在解決經濟短期內面臨的突出矛盾,側重通過逆周期政策來提振經濟活力、擴大總需求。從政策的選項上來看,“藥方”已經齊備,對信心和預期形成有力支撐。
張斌分析:“為什么我說藥方齊備?2015年我們走出需求不足的時候,有10次的降息,降了185個基點,有債務置換,2014-2016年三年的債務置換超過10萬億的量級,同時我們還有貨幣化的棚改,也是帶動了支出的增長。這次央行的表態、住建部的表態、財政部發改委的表態,都能夠看到,基本上把過去的藥方這次都有。那次能夠(從需求不足中)走出來,如果這次力度夠了,我相信它也是能夠走出來的。”
“但是這次我們因為陷入需求不足也有一段時間了,需要一些更大的力度的政策,比如說降低政策利率能不能更快,降得更充分?比如說貨幣化的對舊房危房的改造力度,能不能做得更大?再比如說,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再加上政府基金的預算,這方面能夠有更大的支出力度?”
他認為,從目前情形看,我國需要把逆周期政策的力度進一步加大。“克服總需求(不足)的情況其實像一場賽跑。要走出需求不足,政策要走在市場的前面,才能夠打破預期,然后才能夠扭轉預期,進入到一個良性的循環里面。”
明年財政擴張力度加大“值得期待”
新增隱性債務口徑有調整空間
從財政政策看,張斌認為,2025年財政政策擴張力度較今年進一步提高“值得期待”,政府支出增速應超過GDP增長以驅動增長。如果我國明年的實際GDP增長目標保持在大約5%不變,通脹目標在2%左右,則可能需要增加約11萬億至12萬億元的政府債務,以確保足夠的政府支出,同時有必要用好政策性金融債,新增約3萬億至5萬億元的政策性金融債,支撐總需求增長。
同時,他認為,新增隱性債務的口徑和定義有調整空間,以支持地方政府新增公益類投資。
“我們現在的隱債的定義,對公益類的投資,它也會形成新的隱債,而對形成新的隱債還是現在有嚴格的要求的。我覺得這方面可能我們的政策未來也有進一步的調整空間,畢竟化解債務、降低債務存量,它對短期內的需求是會帶來一定的沖擊的。”
在貨幣政策方面,張斌表示,利率仍有較大下降空間,利率下調幅度應顯著大于價格水平的下滑,以降低實際融資成本,刺激投資和消費,并促進資本市場健康回升。
房地產方面,他認為政策有必要加力“保主體”,支持資金鏈緊張的房地產商重組,恢復其作為信貸市場正常融資實體的地位。
本輪逆周期政策最終落腳點在提高收入
不增加收入擴大消費空間有限
張斌稱,上述提振支出的逆周期政策最終的落腳點是提高全社會的收入水平。據他測算,三季度消費傾向(人均消費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上升至約67%,幾乎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這意味著,在收入不變的情況下進一步擴大消費,空間已經非常有限,進一步擴大消費要靠提高收入,而提高收入要靠擴大支出。
“帶動消費不是說光是激發消費意愿、創造消費場景就行了。更重要的是提高我們的收入,而提高收入,跟中央政治局會議、四部委的(發布)會、逆周期政策是緊密聯系在一塊的,因為逆周期政策最終落在地上是要提高收入。”
“這些所有的工具加在一起,我相信通過政府的力量帶動全社會的支出增長,進而帶動全社會的收入增長,會是非常強有力的支持。”
張斌補充說,對于實現今年經濟增長目標而言,相比新增政府債務,更重要的是加快完成既定的支出計劃,包括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和政府性基金支出。“通過增加支出,距離年初制定的政府基金支出的預算目標更近一點,我想對實現今年的5%的增長它也是有保障的。”